现在不少人迷上了"微信运动"里的晒步数,每天热衷于在朋友圈里刷排名、比步数,天天暴走几千步甚至一万步以上,成功占领朋友圈封面。走路不是越多越好,过量的运动可能会适得其反,不正确的走路姿势还会损害身体健康。走路姿势藏着很多健康秘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具有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骨质疏松、提高自身体质等作用。然而,走路也不是越多越好的。如果走路频率太高、时间太长,关节和肌肉无法及时恢复,就容易造成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断裂等疾病。
那么,每天走多少步是比较合适的呢?美国运动医学会给出了一个促进健康、提高体质的最低推荐量范围:5400步至7900步/天。偏胖、体能较差、有慢性疾病的人或者年龄较高的长者,每天步行5400步左右就可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中青年,则需要更多的步数,建议每天步行7900步左右。如果想通过走路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建议以120步/分钟的速度步行,即要达到中等强度的锻炼程度,主观感觉稍累,走路过程能交谈但不宜唱歌。
步态不正预示健康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讲是没有完美的走路姿势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走路时都会有很细微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走路的时候出现某些不良步态,则可能提示有某些疾病或身体的缺陷。
1。 走路时手臂不摇,警惕后背下方存在问题。正常人行走时,脚步向前迈,在腰部扭动的作用下,自然带动手臂前后摆动。如果一个人走路时,手臂不怎么摆动,可能是背部的腰椎有问题,常见是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2。 脚掌先拍打地面,很可能椎间盘突出或中风发作。健康人迈步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时是脚掌先拍打地面,多由于其小腿前方肌肉控制力量较弱,这意味着,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神经肌肉控制障碍。
3。 步幅小提示膝盖骨骼退化。这种步态常见于老年人。腿脚灵便的人,走路都能大刀阔斧,脚底生风。走路迈不了大步子,有可能是骨关节炎等老年退行性病变疾病。
4。 踮着脚尖走路可能与脊柱或大脑受到损伤有关。婴儿刚学步时,因为无法掌握平衡,都会踮着脚尖走路。但如果一个成年人,还常常踮脚尖走路,那就要警惕了。专家称踮脚尖走路是典型的马蹄高弓足,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比如脊柱的神经损伤或大脑受损。此外,经常踮脚走路,还有可能跟肌肉紧张有关。而踮脚时由于脚尖过度用力,会使膝盖因为脚尖用力的关系而太用力于腿肚上,很容易导致萝卜腿。
5。 间歇性跛行,警惕腰椎管狭窄症。有些人走了一段路后,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的情况,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又再出现。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6。 内八字,警惕风湿性关节炎。有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表现出内八字的步态,表现为小腿无法伸直,向外侧弯曲,看上去有些笨拙,特点是双膝并拢在一起,而踝关节外翻。有些内八严重的,还可能会引发髌骨脱位。
正确的走路姿态
正常步行时,要保持抬头、挺胸、目要平视,躯干自然伸直,收腹且身体重心稍向前移,上肢与下肢配合协调,步伐适中,两脚落地有节奏感。注意每走一步都要使脚完全抬离地面,一定不要脚拖地面。长期拖着脚走路,会对脚部及踝部关节造成损伤。值得一提的是,人在走路是有惯性的,习惯了某一种姿势走路,就很难察觉出姿势是否挺直正确,所以建议,平时自己可以对着镜子走一走,这样会使自己看得清楚些。比如头的位置、躯干的生理弯曲、下肢各关节对称的情况等,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有不良步态,自检一下身体是否出现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