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眼里,护士就是做打针、发药、换药一些很机械性的工作。然而护士要做的工作远远不止如此,尤其是ICU的护士,急救仪器设备的操作、急救应对措施、病情观察、早期康复锻炼、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疾病宣教……这些都是她们的日常。家庭医生在线推出“医护人员的20年”特别策划,本期我们特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ICU科护士长吴巧媚,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作为ICU护士这20年来的故事!
ICU护士都做什么工作?
1998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ICU,也是全国中医院最早成立的ICU。当时20岁的吴巧媚也是最早进入省中医ICU的医护人员之一。彼时的她才刚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就被分配到新开辟的科室,前路充满着未知的挑战。但也许正是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她认为这是能提升工作能力、救助患者的非常好的机会。
(20年前的吴巧媚)
进入ICU后,吴巧媚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护理工作,勤于锻炼各项临床操作技能。ICU收治的都是危急重症的患者,涉及全身的疾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新生婴儿,都是护理对象。ICU的护士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措施、各种治疗设备操作,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球囊的接入等等。吴巧媚知道,她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她也一直踏实、耐心地学着,这除了是对她能力的提升,也能帮助她更好地救助患者。
在大多数群众的眼里,ICU患者都是“九死一生”,即使被救活了,可能之后的生活质量也很差。ICU中尤其多脑卒中患者,这部分患者如果抢救及时还是有机会保住性命的,但是由于脑部受到了损伤,他们的预后大多不理想,可能会面对四肢僵硬、吞咽困难、压疮等各种并发症,让他们需要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出院后,如果护理不得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原有基础病,甚至导致卒中复发。
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是ICU护士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在健康疾病科普工作相对落后的年代,护士在某种程度上还担当着宣教的工作,指引家属如何护理出院后的患者。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吴巧媚认为,一个危重症患者抢救过来并不意味着就胜利了,如何通过后续的护理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让其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她那个时候的工作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住进ICU的患者不能有家属的陪伴,往往都很脆弱,除了饱受疾病的折磨,心理压力也很大。“护士主动了解患者情况,与患者的密切交流,给予他们心理支持,能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宽慰,用好的精神状态对抗病魔。”吴巧媚如是说道。
ICU医护人员总是非常忙碌的,“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在ICU最适合不过。但就是在休息的时间,她也不敢松懈。为了提升自我,她利用空余时间到中山大学继续进修深造,取得本科学历。同时,他们可能还会突然接到各种紧急任务:2003年,“非典”侵袭,省中医是最早与“非典”病魔遭遇的医院之一,医护人员们纷纷站在“抗非”的最前线,那时,吴巧媚正值新婚,才刚休了一天婚假。一接到科里的电话,便马上赶回了ICU……
如今的护士工作,有什么新变化?
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过去。省中医的ICU作为当时新成立的科室,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建设单位。当年的年轻小护士吴巧媚,也与ICU共同成长,成为了科护士长,多次被评为医院优秀护士,也获得“广州市红十字会第八届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省港澳杰出护士”等多项社会荣誉。这些荣誉,对于她来说除了是赞赏,也是责任。如今,她从初出茅庐的“菜鸟”,成为了培训新人的老师,她狠抓新人护士的基础培训,培育了一流的重症护理队伍。同时,她还总结了团队20年的ICU护理经验,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出版了《中西医结合为重症护理60例案例解析》、《ICU护士速记手册》等著作,希望能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护理工作者。
(现在的吴巧媚)
20年,医学技术不断在进步,让许多过往的“不治之症”有了被治愈的可能。新媒体的发展使普通群众通过更多的渠道去理解疾病知识,使他们更注重健康管理。同时,护理行业迎来了一些新的发展,如今,在省中医有专门的护理门诊,涉及特色中医护理、慢病管理、康复指导等工作;另外,“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新型护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家庭护士、网约护士悄然走俏,让群众足不出门便可享受专业的多方位护理服务,也让护理工作者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看到护理行业欣欣向荣,吴巧媚感叹,“如果回到20年前,我也一定会告诉当年的自己,一定要坚持梦想,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越努力,越幸运!”未来,除了一如既往地救人、育人,作为中医系统出身的吴巧媚,也希望能在推广“中医护理”的工作上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护理的价值,从而注重治未病、积极调理身体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