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气势汹汹的席卷全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据科学家推断,此次的病毒来源可能是蝙蝠。有人可能会纳闷,同为哺乳动物,为什么人感染了病毒就会生病,而蝙蝠携带了病毒却安然无恙?事实上,蝙蝠身体携带的病毒可能有100多种,是当之无愧的“病毒库”。
我们都听说过“鼎鼎大名”的埃博拉病毒,其自然宿主也是蝙蝠,此外马尔堡病毒,SARS、MERS冠状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也都是以蝙蝠为宿主。
之所以蝙蝠可能携带病毒,确仍能安然无恙,这与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关。
蝙蝠属于哺乳类动物,并且是唯一进化出飞行能力的哺乳类动物。由于飞行的关系,蝙蝠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变得更快,相应的氧化应激水平也会升高,造成DNA的损伤,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蝙蝠进化除了DNA损坏修复的能力。
另外有实验证明,蝙蝠体内缺少某些可以导致炎症反应的基因,导致蝙蝠的炎症水平低,并生成了更强的固有免疫应答系统。
简单的理解,我们人体免疫模式开启的形式就是“发烧”,而蝙蝠不一样,它的免疫模式是一直存在,蝙蝠的体温常保持在40°左右,能够抑制多数病毒的活性,这也就造就了蝙蝠“病毒库”的名号。
蝙蝠身上的病毒是怎样传到人身上的,首先我们下意识的想到了吃,事实上吃蝙蝠和接触蝙蝠都有可能造成病毒的感染,但更有可能的是通过一些中间宿主来传播病毒。也就是说不仅是蝙蝠,很多野生动物都携带病原体,人类接触或食用野生动物时,有可能被传染。
常见的病毒中间宿主有果子狸、野生土拨鼠、野猪、野生蛇、穿山甲、野兔、刺猬、浣熊等,它们不仅是很多病毒的中间宿主,另外也是很多细菌、寄生虫的宿主。过去一段时间,其中的很多种类都是“野味爱好者”的目标,其中有人更是不惜花大价钱吃一口所谓的“野味”。但事实上,这些“野味”无论在营养价值上还是口味上都与人类养殖的肉食动物差别不大,所以冒着传播病毒、细菌的危险去吃它们,实在是不值!
除了不吃蝙蝠等野生动物外,人类还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果大量动物栖息地被占用,势必造成野生动物数量的锐减,而当病毒失去了自己的原有宿主,可能会寻找新的宿主,那么如果找到的是难以承受“病毒之重”的人类,则又是一波传染病的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