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焦虑、害怕、恐慌等情绪不断冲击着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是三个不同的健康维度,心理健康是重要的纽带,肺癌患者和家属都要从内正视和接纳负面的情绪,从外着力在饮食、生活、定期体检等各方面,克服心理问题。
63岁的吴先生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肺结节切除手术,病理结果为原位癌,术后无需进一步治疗,各方面恢复情况良好,但是吴先生还是来到了吴晓冰护长的护理门诊就诊。吴先生自感出现胸部疼痛,身体比以前更差,后悔接受了手术,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
一番沟通后,吴晓冰护长了解到患者原来曾有过肝癌误诊的经历,使他对这次肺结节手术缺乏信心,存在质疑、焦虑的情绪。作为局外人,如家属、医护人员总是喜欢跟患者讲道理,但其实首先是应该以同理心倾听患者焦虑、不安、恐惧的原因,让患者的不良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并找到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再加以引导,才能解除疑虑。
作为医护人员、家属,还要对患者给出积极的反馈,要肯定患者为治疗肺癌的积极行动,如定期体检、发现疾病,让患者得到认同感。同时,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认知中存在误区,积极性反馈和纠正性反馈相结合,患者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逐渐打消焦虑、消极的负面情绪。医护、家属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可以让避免由心理问题进展为精神疾病。
很多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的患者,认为自己时日无多,甚至因为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成为家人的负累,从而加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吴晓冰护长认为这样的不良情绪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作为患者的家属,要让患者感受到爱与被爱和连接接感,患者之于家属,家属之于患者,彼此之间都是很重要,希望得到彼此的尊重和需要,从而减轻患者的自责和内疚。
患者家属对于患者都希望为患者提供足够的保护,吴晓冰护长表示曾经接诊过的一位肺部肿瘤切术后的患者,家属为了减轻患者负担特意聘请保姆照顾家庭日常事宜,反而让患者觉得无事可做,自我认同价值大大降低,应该让患者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现患者的自身价值。
此外,接纳患者对未来不确定的心理,陪伴鼓励患者,让其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即使是走到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也尽量让他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重新体验独立自主。
一些正在治疗或者治疗后的患者都会对病情继续进展或者复发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一位40岁来自云南的患者肺癌术后一年也来到吴晓冰护长的门诊,他对于肺癌复发的焦虑和担心也被吴晓冰护长察觉到。
吴晓冰护长表示,长期焦虑、恐惧反而有可能让患者所担心的复发最终发生,也建议他通过学习明白疾病和心理的关系,正确地认识疾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内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例如觉察、接纳、面对、释放、调整、转移、冥想、静坐、正念、呼吸训练等方法,从外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健康饮食、保持良好作息、结交朋友、找到自身爱好,内外结合克服心理问题,缓解压力。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