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王伯(化名)前两年就开始出现走路腿痛的症状,走一段路就必须休息一下,以为是年龄原因所致,一直选择忍耐,实在不行就贴膏药、吃止痛药。
但随着时间推移,行走距离越来越短,腿痛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不动也痛,有的脚趾开始溃烂,这才在家人陪同下就医。
经检查,王伯的腿痛主要是因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需要手术治疗。但王伯及家属都很担心:“年龄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手术风险会不会太高?能不手术吗?”
手术或保守袁看患者症状表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指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严格的手术指征,但在临床中往往先看症状表现,如只是轻度间歇性跛行,即走一段路(200米以上)要休息一段时间,无明显疼痛,即使血管闭塞达到75%,也可通过药物改善,继续观察。如已有严重的间歇性跛行、剧烈的下肢疼痛甚至静息痛、下肢溃烂等症状,保守治疗已无法改善,则必须手术治疗。
王伯已存在明显静息痛症状,通过血管彩超结果可见,下肢动脉几乎全程闭塞,所以,想要解决王伯的问题,只有手术一条路径。
王海洋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早期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但很多老人一拖再拖,就医时已不得不手术,甚至有患者因腿痛吃大量止痛药导致消化道出血才就医,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为手术增加难度。
杂交手术助老人远离病痛
下肢动脉闭塞可以通过介入手术解除闭塞,而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患者普遍可接受。但能否通过介入治疗,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王伯的负责医生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庄佩佩介绍,王伯下肢动脉病变自髋关节附近开始,一直延伸至小腿,其中髋关节附近的动脉完全闭塞。同时,患者自身的血管状态较差,钙化非常严重,病变时间较长。
如果在关节附近放置支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活动,且手术效果也可能不太理想,术后再闭塞风险高。
综合考虑过后,决定在髋关节附近开一个7厘米的刀口,做内膜剥脱术,而对于下肢其他部位,才去做介入手术。
通过这样的杂交手术,可以更加个性化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术后再闭塞风险,且因为使用支架的减少,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术后第二天,王伯就能下地行走,并感叹“很久没这么轻松了,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
下肢动脉闭塞需全方面管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是必然发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也在悄悄进展,但如果管理得当,是可以延缓发展的。已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同样要做好以下事项。
01、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
02、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03、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04、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
此外,老人应该定期做血管彩超检查,观察血管闭塞情况,并及时干预。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药物治疗应在正规医院门诊接受医师指导治疗,出现症状的患者应该在专科医师建议下作进一步检查,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