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了一名高热、身目黄染的重症病人。据了解,该名患者入院前1周左右开始出现反复高热症状,为了能尽快退热,患者自行在短时间内服用50片“退热片”,入院后经检查发现,患者总胆红素最高达473umol/L,是正常值的27倍多,直接胆红素最高升至317umol/L,是正常值的46倍多,且合并肾功能损伤、贫血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我院消化内科随即组织感染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进行多学科会诊(MDT),经专家团队反复讨论后,认为该患者为感染合并药物过量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除去基本的药物治疗外,还具备人工肝治疗的指征。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后,决定为患者施以“人工肝”治疗。
让人欣喜的是,治疗过程十分顺利,患者在经过一次“人工肝”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症状逐渐好转,并配合药物治疗,该名患者于近日顺利康复出院。
急性肝衰竭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2周内肝细胞发生急性或亚急性坏死,导致肝脏的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为肝炎病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由于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患者的自然死亡率高达60%~90%,而如今由于人工肝技术与肝移植治疗在临床领域的成熟开展,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人工肝技术(Artificial extracorporeal liver support),即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是指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 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并最终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疗新技术。它能够为肝衰竭时的机体清除大量胆红素等代谢毒物,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并促进肝脏功能的自行恢复,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急性期,等待新的肝细胞再生或维持延长生命,并可为肝移植创造有利环境。在中国,非生物型人工肝(包括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血浆灌流、血液透析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持续性白蛋白透析等)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首选措施。
人工肝技术是血液净化术中的一种,目前我院人工肝技术主要由肾内科负责开展。一般情况下,收住在我院消化内科的重型肝病(肝衰竭)患者,经消化内科医生判断具备人工肝治疗指征,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消化内科医生会立即联系肾内科医生共同为患者进行治疗,并视患者病情选择床边或者到血液透析室进行人工肝治疗。
随着我国肝衰竭患者日益增多,光靠临床常规的药物治疗,抢救成功率极低,结果往往使患者人财两空。因此,治疗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此时,肝衰竭病人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人工肝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人工肝技术在缩短重症肝病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延缓重肝恶化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者肝细胞再生而自然恢复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