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来了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患者,一看发现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伯几乎大半个右足都黑掉了,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外科团队为其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处理,在医生高超专业的技术下,老伯的脚最终大部分功能得以保住。
今年82岁的郑大爷,3个月前出现右下肢疼痛,伴有轻微破溃轻度肿胀的情况,行走一段路后就要停下来休息,一次行走的距离也越来越短,便去到外院进行诊断治疗,医院完善检查后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给郑大爷进行了支架植入的手术。
本以为做了手术就可以恢复正常走路,症状也能好转,可是郑大爷怎么也想不到术后脚的疼痛感没有明显的改善,晚上痛到睡不着觉,甚至右足趾出现坏疽,右足皮肤破溃加重。郑大爷四处寻医都被告知得进行截肢处理,走投无路的他在了解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的王青山主任非常擅长处理这种情况,于是便来到了王青山主任的门诊就诊。
王青山主任介绍道,郑大爷刚来就诊时的情况非常严重,他的右脚所有脚趾和几乎整个脚背都已经完全黑掉了,皮肤的破溃也非常严重,破溃的创口也在发红发肿,郑大爷也因为疼痛脸上一直呈现痛苦的表情。通过对症状和检查的分析,认为郑大爷的血管仍然有闭塞,导致下肢的供血不足,出现坏疽的情况。
从严重程度上来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微症状期。脚会偏凉,脚底麻木,这是由于堵塞造成远端缺血。
第二阶段:出现“间歇性跛行”,走路走不了多远就要歇息,一般以步行200米出现疼痛为参考,走一段就因腿痛需要休息一下,随后能走的距离越来越短。
第三阶段:发展为“静息痛”,即在平常休息时就出现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尤其晚上痛得更厉害,严重的病人会痛到抱腿痛哭失眠到天亮。
第四个阶段:即溃疡和坏疽期,面临截肢。缺血部位的脚烂、发黑,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溃疡、坏疽,伤口后无法愈合,如果合并细菌感染,随血液到全身运行,甚至有致命风险。
郑大爷辗转来到我们医院的时候已经到了最严重的第四个阶段,在了解清楚后,针对郑大爷的病情,王青山主任决定采用右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通过介入技术给郑大爷将髂动脉处的大阻塞和下肢的小阻塞疏通,植入支架将闭塞血管撑开撑大,让下肢血运恢复。尽管如此,已经黑掉的脚趾和足背皮肤已经不可逆了,只能截掉了发黑的脚趾和部分足背组织,同时为帮助足部切除部位的恢复,还进行了植皮的处理,幸运的是保住了主要的足部功能,基本不会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术后郑大爷恢复情况非常好,手术完疼痛便大幅度地减轻了,出院后也能在拐杖的辅助下自己走路了。
王青山主任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简称PAD)是人体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的血管管腔的狭窄、闭塞。这种病可以导致腿部肢体血供不足,而引起疼痛、发凉、发冷、肢体破溃等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老年人,且常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需要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测定,及心、脑血管评估等,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需定期到专科医院门诊检查。如果怀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应首先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