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5日)有新闻报道,40岁的打工妈妈袁德珍含泪将自己因车祸而脑死亡的10岁小儿子的器官全部捐出。2012年5月1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这位男孩的器官捐赠,并于当天将捐赠器官通过1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2例肾移植手术以及数例角膜移植手术成功救治了5位病患。“打工妈妈含泪捐儿全部器官救五人”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落泪,朴实的妈妈袁德珍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让孩子的生命得到延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 何晓顺教授
中山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外科副主任医师 袁小鹏
成功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
技术:多器官移植手术开创国内两个“第一”
据悉,此次救助的5例病患中,其中1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是我国首例以器官捐赠为供体的多器官移植手术,也是首例儿童供体应用于成人的多器官移植,无论从社会影响还是在器官移植专业领域都意义非凡。
接受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的张某,是广州一家事业单位的行政人员,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0多年,兼患有糖尿病10多年。这种情况下,病人即使每天注射较大剂量的胰岛素,仍然不能将血糖水平完全控制在正常水平。5个月前,53岁的他在例行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肝内多发占位,伴AFP(甲胎蛋白)升高,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个月前,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本以为可以将肿瘤有效控制,不想射频消融术后AFP仍持续升高。10天前在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住院行肝移植术前检查,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癌,2型糖尿病”。
经过专家评估,他需要进行多器官移植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晓顺教授解释:“他本身还患有糖尿病,如果不进行多器官移植,很容易引起感染。”
但多器官移植不是件容易的事。腹部多器官移植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最为复杂的一项技术,在国际上仅163家西方国家的大型移植中心开展。此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是将肝脏和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相连接的十二指肠和胰腺这一整块“器官串”移植入病人体内,涉及了肝脏、肠、胰腺等腹部重要脏器。不仅手术精细复杂,规模巨大,对各个脏器功能的保护和检测要求也非常高。
中山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外科副主任医师袁小鹏还指出,由于小孩血管太细,也给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疑问:小孩器官能适应大人体内的环境吗?
此次器官移植案例,是将一位10岁小男孩的器官植入大人体内。还在发育着的小儿器官能适应大人体内的环境吗?能承受大人体内对器官功能的需求吗?
对此,何晓顺教授说:“一般而言,需要植入的器官的大小需要达到一定标准。比如,肝的重量要达到受体(被植入人)的体重的1%。这样是为了植入器官能正常运作,术后能更安全。但我们也曾做过10多公斤小孩的400克肝植入一个49公斤大人体内的移植手术。当时,400克的肝不足够达到受体49KG的1%,因此我们在移植之前也非常担心术后会出现问题,但最终这个手术还是非常成功的。目前这个病患的肝已经有600克,是之前的1.5倍。所以,器官体重可以在安全范围内有稍微浮动,但最低不能低于受体体重的0.8。”
何晓顺教授介绍,目前国内做过的移植手术中,最小的年龄只有6岁。而这个10岁小孩的肝的体重已经达到要求,专家初步判断小孩的器官能承受这几位病患的身体需求。
负责这次换肾手术的袁小鹏医生也指出,小孩的肾也可给成人年使用。这位小孩的双肾大小约8x5x3cm,而成人的肾的大小一般为10~11公分。小孩的肾已经足够供两个成人使用,因此医院将其供给两位女性患者。“现在,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几位病患的情况也非常稳定。”何晓顺教授说。
何晓顺教授还介绍,小孩的器官到了大人体内还会继续发育和壮大,最终能更适应大人体内环境。
为何小孩器官要移植给大人,而不移植给小孩?何晓顺教授指出,由于我国观念限制,家长通常不会给患有肾病的幼童做肾移植手术,他们会选择放弃。
护理:术后要避免“小孩器官”负担太重
这次是将小孩的器官植入大人体内,相对大人与大人之间的器官移植来讲是更特殊的情况,因此术后护理也要特别小心。首先,不能加重器官负担。器官移植,会让器官有所创伤,因此术后不能再加重器官负担,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内环境,保持血压平稳。其次,要避免有害药物损害器官。最后,要避免出现异常情况,比如血压突降等等。何晓顺教授指出:“植入器官能否存活并发挥功能,术后几天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这几天更要加倍小心护理。”
知多D:何为脑死亡?
脑死亡通常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人脑是由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等6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因此脑干功能受损会直接导致呼吸功能停止。神经细胞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所以,当一个人的脑干遭受无法复原的伤害时,脑干就会永久性完全丧失功能,以致呼吸功能不可逆的丧失。随后,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也会因为没有氧气供应,而逐渐丧失功能。
新闻链接: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