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药物又被曝出质量风波。据新华社消息,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近期发出警告称,同仁堂旗下的牛黄解毒片被发现含有巨量的砷。对此,同仁堂发布声明回应称:没有在英国和瑞典注册、销售过牛黄解毒片。而对于砷超标事件,同仁堂方面表示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按照国家规定生产,出现被曝超标可能是“源于两国的用药标准不同”。
此次同仁堂风波也仅仅是国产药物信任危机的缩影。多家国产药物药企使用使用致癌毒胶囊、同仁堂产品砷和汞超标、维C银翘片“涉毒”乌龙、亚宝复方利血平片两年内三曝不及格……从2012年以来,国产药物频频被曝出质量安全问题。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严打外资药企行贿,将为国产药抢占市场提供新的机会,但国产药物如此多质量安全问题,似乎也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
国内药企需严防国产药物生产环节的质量问题
据了解,药品的质量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外部质量问题与内部质量问题。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目前国产药物质量如何呢?也许以下这则在一些媒体刊载的消息或许能反应一些概况。
江阴市青阳医院朱建洪曾对该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46例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进行归纳分析。据他统计,46起药品主要问题为针剂与片剂药品颜色差异14起,占30.43%;其次为外观不合格13起,占28.26%;其他顺位排列依次为颜色差异、外观、破损、变质、包装内有异物、无批号及有效期不等、输液瓶中有异物、漏液等。
朱建洪还注意到,这46起外部质量问题药品均是国产药物,而临床使用药品情况也显示,国产药物存在质量问题的比例大大高于进口药品或合资药厂生产的药品。
事实上,国产药物生产环节的质量问题也同样是中国药品企业须严防死守的雷区。
以两年三次被检出不合格的亚宝药业复方利血片为例,其不及格的原因是出在“含量均匀度”上。在药品质量标准中,含量均匀度与重量差异、含量测定、溶出度等项目相互关联呼应,总体反映药品生产水平和质量情况。特别对一些治疗量与极量相近,剂量小但作用剧烈,用量稍有变化即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它们剂量的准确与含量的均匀将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虽然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均为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MP认证的企业,大都按照药品规范标准进行生产,但现实中仍有小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赚取更大的利润铤而走险降低主药含量,降低药品的质量;甚至还有个别厂家生产假药,以至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不够,影响药品疗效。
国产药物利润低,只能在源头上缩减成本
众所周知,国产药都是以仿制药为主,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郭云沛于2012年的第22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上所言:“我们除了中药以外,99%以上药品都是仿制国外产品。”他表示,生产企业仿制药产量很多,同标准不同质量,同药品不同疗效的情况还很普遍。
国产药品以“仿制”为主打,原因在于企业无法承受新药研发所带来的成本问题,新药研发有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一个新药目前的研发成本在5亿元人民币左右,周期平均在11-12年左右。但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完善的新药开发保护机制,导致国内药企除了在研发能力上落后于跨国药企外,创新积极性也并不高,这也不得不让许多国内药企以“仿制”为途径。由于专利的限制,国产药中不少的仿制新药很多都是技术落后的产物,再加上技术的局限,使得国产药物的改进和甚至是研发几乎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
“就以这几年药监局审批的所谓国产‘新药’为例,实际上都没摆脱‘换剂型、换包装、换规格’等的影子。”连锁药房经营管理咨询师尚锋曾向媒体表示,以某皮肤药为例,国外同类的药物已经有了新的成分,副作用已经大大降低,而某些国产皮肤药,成分不但落后,且副作用强。
另外,许多药企虽毛利润巨高,却并不是高药价的最大受益方,药品在国内流通,需要经过药厂、经销商、政府、医院四个环节才能到患者手中,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一款药物的零售价里,企业只能获得30%的利润。这也表明,虽然仿制药比原研药有更低廉的价格,然而利润也与之相对“缩水”,而且有些国内药企的销售成本已远远大于其公司运营成本,这也使得部分国内药企不得不在原材料选择和生产环节上削减开支。
价格低不一定有市场,民众对国产药物“不买账”
在跨国药企瓜分“中国市场蛋糕”之时,国内药企只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在国内药企“质量门”频发的背景下,大多数人认为进口药疗效优于国产药,因此,即便进口药价更为昂贵,国外药企也能在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里找到市场。
在新浪微博以“国产药质量”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显示,不少网友对国产药品的质量几乎都是“吐槽”。
自称“曾经的医药研发人员”网友“狗尾巴草也会开花”表示:“进口药至少质量有保证,国产药呢?吃进去的是片,拉出来还是片,造价几分钱的药也能卖到几百块钱……”而微博认证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主任”的戴朝六教授也在回应网友时说:“合资进口药的质量确实普遍高于国产药。”另外,也有网友对近期国内打击国外药企行贿评价为“国产药企背后捅刀的阴谋”。
“为何进口药贵,医院和患者会倾向选择进口药物进行治疗?无非就是国外生产质量过关。”一位目前供职于国内某健康类月刊的媒体人表示,单纯以对比进口药与国内药的价格差是无法掩盖国产药物疗效差的尴尬局面,同时她还指出,即便抛开行贿和药物有效性的横向对比,国外药企在售后方面往往优于国内药企:“极端的说,有时候用国产药出事了,要找说法时才发现这企业有可能是不存在的。”
面对质量出现问题,国内的药企都是怎么做的呢?国内以同仁堂汞超标为例,事后通过北京市药监局以及其官方网站回应称:朱砂入药符合国家规定,未出现超标的行为;而复方利血平被曝不合格的亚宝药业则对媒体的追问踢起皮球,至今没做任何回应,而耐人寻味的是他们在8月17日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助中成药进入基层。
中国仍处在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高发、易发的发展阶段。在公众对药品质量期望值日益增高的情况下,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从加强源头到结尾的药品质量管控,医院也应严格把好药品在患者使用前的最后一关,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