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育森研究员团队联合该院实验动物中心曾林、基础医学研究所黎燕团队、上海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团队及德国InflarxGmbh公司首席科学家郭仁锋教授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一种新的致病机制。
该病毒通过感染,可导致人体一类免疫蛋白分子—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引发急性肺损伤。他们根据这一发现,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即通过一种针对过敏毒素C5a的抗体药物来调节补体的分子表达水平,证实可以大大降低“炎症因子风暴”,显著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从而能够有效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肺炎。
该项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传染病研究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临床传染病杂志》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世惠和赵光宇博士在该项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体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早在19世纪末,人类科学家即证实,血液中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补体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及生理功能,当某些因素导致其表达异常时则会引起疾病损伤。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自2013年春天暴发以来,已在中国10多个省市范围传播,一度造成社会恐慌。2014年冬天,H7N9疫情又再度卷土重来,截至目前,广东、江苏、新疆等地陆续发生30多例,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但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措施。
据姜世勃介绍,近年来,H5N1、H7N9、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的感染均引起肺炎或严重肺炎,几乎所有死亡病例都发生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人类对上述高致病病毒导致的严重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致病机制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也没有找到特异而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周育森团队的研究表明,补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在严重肺炎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因此,采用靶向抑制补体的免疫治疗策略可以有效治疗病毒感染导致的严重肺炎,为缓解患者病情、拯救患者生命打开了一道新的阀门。
相关链接:预防H7N9三要三不要
“三要”:
1、一要勤洗手:研究表明,活禽交易市场,特别是零售市场的暴露,是H7N9流感的危险因素。市民从活禽市场回来后要洗手,接触禽鸟以后、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市民应经常以肥皂洗手,特别是触摸口、鼻或眼之前、处理食物或食前、如厕后、触摸公共设施或物件(如公共汽车扶手、自动梯扶手、升降机按钮等)后,以及咳嗽或打喷嚏使手部沾上呼吸道分泌物后。
2、二要煮熟:禽鸟类的蛋和肉要煮熟后再吃。
3、三要早就医:一旦出现发烧、咳嗽、咽喉痛、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禽类接触信息。并告知医生是否有活禽市场暴露史。
“三不要”:
1、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和处理活禽,尤其是禽类从业人员应更加注重职业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市民应避免到可能屠宰活禽的地区,或接触可能被家禽或其他动物粪便污染的地方;避免到人多挤迫的地方,避免接触发烧病人。凡有呼吸道病征,或需照顾发烧病人的人士,均应佩戴口罩。
2、不要食用病(死)禽;
3、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鸟类产品。养成食用“冰鲜、白条、分割”家禽的消费方式。同时,疾控专家呼吁活禽市场经营者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好“三个一”制度,即“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做好人感染H7N9流感联防联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