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午,某市妇产医院急诊科和往常一样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突然,一位女士用手捂着肚子,满脸痛苦地在朋友们的搀扶下,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护士黎鹤见状搀扶着将其送到内科诊室。经过初步诊断,值班医生迅速为这位女士进行治疗。突然,这名女士开始大量呕吐,五分钟后出现腹泻。于是护士黎鹤就搀扶着她来到厕所。可刚到厕所门口,女士突然浑身哆嗦,四肢冰冷,意识也出现了模糊。“情况危急!快来抢救!”医护人员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抢救,半个小时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人也渐渐清醒过来。
通过询问得知,这位女士之所以出现过敏反应,主要是喝了奶茶。“我对牛奶过敏,中午吃饭时喝了含有相同成分的奶茶。本以为没事儿,可万万没想到后果这么可怕!”这位女士说。
有关专家提醒,有过敏体质的人,饮食上一定要注意。确定了过敏源,就得重视筛选食物。请食物过敏的人,不要贪一时口欲,请慎重选择饮食。对于喜欢喝牛奶但对牛奶过敏的人们来说,可改用其他食品来代替,如饮用豆浆、豆奶(它们是以黄豆为原料配制成的配方,既不含乳糖,也不含牛奶蛋白)。
相关链接:牛奶过敏知多少?
食物过敏反应是指食物被人体摄入以后,机体对食物发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并可能引起组织损伤,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有些人对牛奶过敏,喝牛奶后也会出现腹泻和腹痛等症状,但又不属于乳糖不耐症。牛奶的成分对这些人而言是过敏原,可引起过敏反应。通常蛋白质会被肠道的酶消化成氨基酸后再吸收,但仍有一些微量蛋白质有机会不经消化即被肠道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这样的蛋白质即被视为人体过敏原。牛奶中含有多种牛奶蛋白,引起过敏的阈值在30毫克以下,甚至不足1毫克。
对牛奶过敏,第一次食用时,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这一过程叫致敏,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再次食用时,其中某些蛋白质与免疫球蛋白E结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刺激人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硷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炎症反应物质,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腹胀或腹泻;刺激呼吸道引起哮喘;如果出现在皮肤,则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透出水分和红细胞,出现荨麻疹、湿疹。人体的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病毒和摄取的食物,均有可能成为抗原。但正常人有良好的肠粘膜免疫屏障功能,阻止抗原进入体内或控制机体对侵入抗原的免疫反应。如果这些粘膜屏障作用减弱或丧失,抗原便进入体内,激发人体产生抗体,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硷粒细胞表面有高亲和力受体,一旦暴露于相应抗原后,便引起各种胃肠道、呼吸道或皮肤等过敏性疾病。根据进食与出现症状间隔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两种,速发型通常发生在进食含有过敏原的食物之后2小时内,症状一般较重。迟发型一般发生在进食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后,症状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