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一名24岁的女士官冯碧仪在马年最后一天悄然而逝,她的肉身虽消逝了,精神却永存——她无私大爱,捐献出肝脏、肾脏和角膜,在羊年第一天让四名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迎来了新生。今天上午,冯碧仪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市殡仪馆举行。
1990年9月,冯碧仪出生在广东省清远市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右眼失明,母亲左手残疾,她从小就好强、上进,是三个兄弟姐妹中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又应征入伍到广州军区某炮兵团,成为该团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士兵。
入伍两年来,她矢志军营,争当精兵,为苦练军事技能手上磨起厚厚的老茧从不叫苦,为掌握军事理论晚上加班加点从不懈怠,去年底,因军政素质优秀被选拔到团文印室,并转改为士官,成为全团第一批女士官。
2月13日,冯碧仪经批准回家探亲。就在当晚,冯碧仪在洗澡时突然晕厥,家人发现后立即送往当地医院。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了解情况后,专程派专车把她接回医院全力抢救。
2月17日晚,经医院专家会诊,确诊为脑死亡,一个年轻的生命在花一般的年龄,戛然消逝。
两年未见,一见成永别。冯碧仪的父母想起孩子在入伍前说过的两个愿望,一是从军报国,二是如果有一天去世了愿意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面对脑死亡的诊断,被巨大悲痛包裹着的冯碧仪父母,专门写信给她所在部队的领导,表示愿意遵循孩子生前的意愿,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让她作为军人的最后的光和热回馈社会,点亮更多人的生命。
2月18日,冯碧仪的父亲冯燮培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天下午,军区广州总医院的专家为她进行了肝脏、肾脏、角膜等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冯碧仪的姐姐冯雪仪说,妹妹如果在天国看到多个生命因她而再次鲜活起来,定会报以微笑。
什么是器官捐赠?
器官捐赠就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
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捐赠给亲属或配偶。
阻碍人们无法接受器官捐赠的原因有哪些?
伦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中国是个伦理社会,古代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是将死者入土为安。到了新世纪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规,固执的遵循着那些旧习俗。很多人对于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感情上很难接受。
利益观念的影响
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公民自愿履行的善行,只许捐赠,不可买卖。完全是无偿和公益的,于是一些人就会想“捐献器官给他自对我有什么好处和收益呢” 。
社会观念的缺失
中国人重自我,轻社会,私民、小民意识根深蒂固,社会责任感差。在人们心目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陌生他人的漠不关心的观念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