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来就很胖的小伙子,连着三个月只喝饮料不喝水后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一个50多岁的中年女性,夏天天天吃葡萄,一个夏天过去了,原以为能补充多种维生素,没想到吃成了糖尿病。如果他们懂一些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可能不至于这么快成为“糖友”。
为了帮助公众更好地预防糖尿病,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控专业委员会昨天正式成立。专家表示,最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呈现井喷式增长,糖尿病防控刻不容缓,而且要从娃娃抓起。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周迎生说,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0.68%,到2010年时已经达到9.7%,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10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如果你仔细想想,你一定认识一个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病率迅猛上升的同时,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中青年甚至青少年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热量饮食、缺乏体育锻炼、作息不规律、吸烟、酗酒、生活过度紧张等等。
糖尿病发生发展分三个阶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糖尿病危害模式如同“温水煮青蛙”,很多患者意识到要重视糖尿病时,往往已经进展到慢性并发症期,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医疗成本急剧上升,治疗效果不佳。
此次,糖尿病防控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将通过推广全新的糖尿病防控理念,让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联动、融合,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人群及社会的最大收益,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又怎么会有糖尿病的呢?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