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仅40天的婴儿由于罹患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不仅大动脉完全长反,更为惊险的是术后心脏几乎停止跳动。5月7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这位心脏“休息”了3天的婴儿在ECMO治疗术的介入下,将于近日痊愈出院,这是湖南省成功实施的首例婴儿ECMO治疗。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简称,是一种心肺功能辅助的生命支持技术,临床上主要针对各种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但又存在逆转可能的患者。其工作原理是将静脉血引出体外,通过“人工肺”氧合器使氧气进入血液,再经过“人工心脏”动力泵,将血液输回体内到达全身,来代替心脏和肺的功能,维持循环和呼吸稳定。ECMO对血液破坏性非常小,其最长支持时间超过1个月,可为成功治愈患者获得宝贵的时间。目前,在国内ECMO治疗已临床应用到成人患者身上,但儿科医学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外科副教教黄凌瑾介绍,由于婴儿心脏上的主动脉和肺动脉“接”反了,需要接受手术纠正。尽管术前评估婴儿的心脏情况良好,但习惯了肺动脉较低压力的左心室,在实行动脉调转手术后,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主动脉较高压力,出现了心脏衰竭这一调转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婴儿的小心脏也几乎停跳。
“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提供体外循环支持,只要挺过这一关,孩子就有活下来的希望。”黄凌瑾说,由于术中使用的体外循环机最多只能支持8小时,否则会破坏血液系统,此时,只有使用之前在湖南从未对婴儿有过临床应用的ECMO。
黄凌瑾说,参与手术的医生在手术室内当即作出决定,立即联系医院的ECMO团队实行介入治疗。“在ECMO工作的同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让婴儿的心脏没有负担,心肌能够很快进行自我修复,慢慢适应主动脉的高压。”
在医生护士3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精细看护下,婴儿的病情渐渐有了转机。之前几乎是直线的血压曲线,在术后第3天出现波动,婴儿的心脏开始恢复有力跳动,ECMO的支持参数也越来越低。术后第7天,婴儿的心脏成功摆脱ECMO的支持,能够完全自主给全身供血。
“正是由于医生的不放弃和家长的充分理解支持,以及医院各科室的默契配合,才能使婴儿重获新生。”黄凌瑾表示,目前,婴儿的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进入了康复阶段。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不容小视,占出生活婴的0.4%~1%,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20万。先天性心脏病谱系特别广,包括上百种具体分型,有些患者可以同时合并多种畸形,症状千差万别,最轻者可以终身无症状,重者出生即出现严重症状如缺氧、休克甚至夭折。根据血液动力学结合病理生理变化,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发绀型或者非发绀型,也可根据有无分流分为三类:无分流类(如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左至右分流类(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右至左分流(如法洛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类。
少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另外有少部分患者畸形轻微、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而无需任何治疗,但大多数患者需手术治疗校正畸形。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效果已经极大提高,目前多数患者如及时手术治疗,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普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畸形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复杂而严重的畸形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简单的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但疾病仍然会潜在地发展加重,需要及时诊治,以免失去手术机会。主要症状有:
1。经常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患肺炎。
2。生长发育差、消瘦、多汗。
3。吃奶时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平时呼吸急促。
4。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差。
5。口唇、指甲青紫或者哭闹或活动后青紫,杵状指趾(甲床如锤子一样隆起)。
6。喜欢蹲踞、晕厥、咯血。
7。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