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聚焦骨骼营养,强调及早防治骨质疏松,为健康骨骼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截至2009年,中国至少有6900万人患骨质疏松,另有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化标准,而且发病人群存在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作为一种 “静悄悄”的疾病,骨质疏松无声地蚕食着人们的健康,等到骨痛、骨折的时候再治疗,骨质疏松的糟糕状况已经难以逆转。 因此,对抗骨质疏松必须要防范于未然,从年轻时做起。
绝经女性、低体重人群是高危人群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包括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等,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要预防骨质疏松,骨矿含量至关重要。骨矿含量是一生的积累,胎儿时期就应该注意骨矿含量了,而骨矿含量一生中的最高峰应该在30岁 -40岁之间,然后就开始下降。很多年轻人的久坐不动、吸烟、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其身体的骨矿含量在30岁-40岁时达不到最高峰。要不使骨矿 含量下降减少,就必须做一些防控措施,让骨质保持一个长时间的好状态。“所以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只是显现在老年群体更明显,应该是一生的问 题。”
骨质疏松有什么症状?
1、抽筋乏力,精神变差
早期的典型症状之一,通常在骨密度低下阶段就会出现,往往会认为是年龄增大后出现的自然衰老,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及时针对治疗,是最好抑制骨质疏松的时机。
2、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3、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4、脆性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5、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6、卧床不起
这是骨质疏松最糟糕的情况,应该及时避免到这个程度。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专家提醒,预防骨质疏松要注意饮食,每天应摄取1000至1200毫克的钙质,可补充牛奶、深绿色蔬菜、芝麻、钙片等含钙质食物。另外,每天还应摄取800至1000单位(UI)的维生素D,通过适当晒太阳、摄取蛋黄、肝脏、维生素D补充品等方式获取所需。另外,保持规律运动习惯以强化骨骼、增加骨质密度,也能帮助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