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家庭医生在线 2015/12/20 8:57:53

癌症和心血管病都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凤凰中医小编从网上调查,我国每天都有9千多人死于心血管病,也就是说每9秒就有1个人因为心血管病丧生。专家指出,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坏胆固醇”管理不善为其元凶。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9.9%。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主要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其次是糖尿病动脉闭塞症。在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简称ASO)。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或股腘动脉。西方国家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较高,在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37-6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2%,目前每年约有10万人次接受治疗。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以及无创伤血管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目前ASO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方式:

1 、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人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精神紧张和心理不平衡,由此导致的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功能异常、促进血栓形成等。因此,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级预防中所有预防措施的基石。

2、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一个主要因素。(1)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病成正相关及等级相关,合理膳食可以有效控制超重和肥胖,一般控制每日的饮食总热量,维持热量的平衡,以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 ,碳水化合物占50% - 60%为宣。(2)低盐饮食。控制钠盐摄入,适当限盐有助于血压降低,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 g以下。(3)低脂饮食。应少食动物内脏,多食植物油,少食动物油,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及粗纤维,多吃水果和蔬菜,促进胆固醇的排泄。还应多食些豆制品,海产品。(4)低糖饮食。应加强关于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尽早地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3、戒烟限酒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吸烟与心血管疾病有因果关系。Interheart研究囱明确了吸烟是心肌梗死第二大危险因素。我国现有3.5 亿吸烟者,有近50%的人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控烟形势不容乐观,任重道远。烟草依赖是一种成瘾性疾病,戒断很困难,无戒烟干预的吸烟者每年戒烟率平均只有3%,美国2008年更新的戒烟指南中建议医生应当给所有想戒烟的患者使用有效的戒烟药物。酒精摄入量男性每日不应超过25 g,女性不应超过15 g。

4、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促进脂质代谢,控制肥胖。规律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延长寿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危险。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国家健康学院公布的运动建议中推荐:每周至少5 d,每天进行>30 min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快步走、慢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运动等)。

(责编:家庭医生在线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真的会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标的人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的人更容易患心绞痛、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如果血脂中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标,也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不过,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很好的胆固醇,如果低了,反而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如果血脂不正常,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脂治疗,否则,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Q:胆固醇偏高有哪些危害

胆固醇如果偏高,可以影响人体的心脑血管,导致血管内皮粘膜发生变化,导致血粘度增高,进一步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比如可以导致冠心病脑出血等等,所以一旦有胆固醇增高,早期注意饮食生活调理,后期必要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药品的调理治疗,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Q:怎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的结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要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于高胆固醇、高油腻性的食物要减少摄入。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血压高的患者,要按时的服用药物。平时还要适当的做户外运动,锻炼身体。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