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肛男婴恩新近况:2016年5月17日,山西省儿童医院病房里“无肛男婴”小恩泽嘴角轻抿了一口水,这是他手术后近半个月以来喝的第一口水。5月3日晚,小恩泽患泛发性腹膜炎重度休克,被紧急送往医院,当晚接受了直肠修补和再次肠造瘘手术,经过医生的紧急救治,小恩泽才幸运地再次死里逃生。
无肛症的定义
肛门闭锁症又称无肛症,或肛门直肠异常。肛门闭锁症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约3000个新生儿有一例。在胚胎时期泌尿生殖及直肠系统都由共泄腔(cloaca)发展形成。于胚胎第五周起共泄腔中隔(urorectal septum)逐渐形成,而在第九周时,泌尿生殖系和直肠即完全分开。如果在上述演变过程中发生进展中止,则肛门直肠无法下降到正常的位置,造成直肠盲端或者肛门盲端合并有泌尿生殖道或肠道廔管。
临床上根据直肠盲端位于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之上或下而分为高位与低位肛门闭锁。在女婴常见有瘘管通到会阴或阴道,男婴则常有瘘管与泌尿道相通。
无肛症怎么办
先天性肛门闭锁,有高位和低位之分。高位型肛门闭锁早期是不能进行会阴肛门成形的,而低位型肛门闭锁则是可以进行早期会阴肛门成形的。判断患儿肛门闭锁是高位还是低位,可以通过照“倒立姿势”的腹部X光片,如见充气至直肠盲端位于耻骨尾骨连线(相当于耻骨直肠肌之位置)的远端,属于低位型肛门闭锁症。如充气至直肠盲端位于耻骨尾骨连线的近端,则为高位型肛门闭锁。
在治疗上,低位肛门闭锁症首先需要通过手术准确定位后切开肛门薄膜,缝合直肠端粘膜和肛门皮肤。为了促使肛门达到正常标准,患儿需要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扩肛,每周一到两次,以避免后遗症的发生。经过专业治疗,患儿术后都能良好的控制排便,并不会留下明显后遗症。
但高位肛门闭锁症的患儿,需要做肠道造瘘,即在患儿腹部做一个开口,把患儿直肠从腹腔内连接到腹壁上,暂时解决患儿的排便问题。等到患儿身体条件达到可进行二次手术时,再对其进行造瘘还纳,肛门成形。但这种手术预后也是不好的,由于耻骨直肠肌本身发育较差,即便做了肛门成形,其控便能力也很差,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能会出现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粘膜脱垂、便秘等并发症,往往需要进行肛门肌肉重建,进行多次手术。同时采取有针对的排便训练,有心理障碍的必要时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总体来说,无肛患儿即便做了如肛门成形(包括扩肛、扩瘘道)等手术,其排便还是不畅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借助灌肠等方式使其通畅,方便排出。饮食上,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哺乳期最好还是母乳,要注意预防便秘。如果发生便秘的话,用含有糖类、益生菌类的药物,帮助其排便。由于患儿比较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憋得比较久的话,容易造成巨结肠等疾病。因此不能让粪便在体内停留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