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剧正在热映,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70岁的张爹爹跟着20多岁的孙子一起追剧,不料突然心慌晕倒在地,心跳达150次/分钟。
26日,已转入普通病房的张爹爹告诉记者,他平时身体还不错,最近两年经常会感觉心慌,但每次几分钟后就好转,也就没当一回事。一周前,孙子在家看网剧,张爹爹瞟了一眼也被精彩剧情吸引。随着剧情越来越惊悚,张爹爹的心脏也砰砰乱跳,随后竟两眼一黑晕倒在地。
张爹爹被家人送到武汉亚心医院。详细检查发现,他患有房颤,由于长时间不管,已由偶发转为持续性,心脏扩大成正常人的两个大。更可怕的是,长期房颤随时会引发脑中风。12月22日,心外科副主任陈绪发教授从腋下进入,将“捣乱”的心肌夹住后,利用射频电流将这部分心肌细胞彻底“烧死”,乱颤的心脏才终于恢复规律的跳动。
陈绪发说,房颤发作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若血栓到了脑部,就可引起脑中风。他提醒说,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而卒中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一旦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或眩晕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房颤是如何发生的?
在年龄、原有疾病、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心房出现电生理和结构变化,同时心房的代谢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心肌拉伸、反复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很多因素参与其中,心房结构持续重构,如果能针对房颤的促发因素,阻断或延缓上述过程中房颤的发生、持续,才能够真正做到预防房颤。
房颤的传统治疗方法如抗心律失常药及射频消融术,只是针对心房的电活动,近年来有关房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治疗房颤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部分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特定人群,通过改变心房基质,能减少房颤发生的易感性,或能预防房颤发生,延缓房颤进展,称为房颤的上游治疗(upstreamtherapy)。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将其正式肯定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
房颤上游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某某普利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某某沙坦类)、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他汀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药物可减轻心房纤维化、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变离子通道的传导性,从而改善心房电生理及结构重构。
用于未患房颤、但有房颤的危险因素,如有高血压、心力衰竭或心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延缓或预防房颤的首次发生(一级预防性治疗);用于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减少可能的触发机制,进而减少房颤的复发,或阻止其进展为永久性房颤(二级预防性治疗)。
但根据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并非所有人都能从房颤上游治疗中获益,只有部分特定人群,尤其是房颤发生前选择适当的上游治疗,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得以体现。对于已经发生房颤的人群,上游治疗的作用明显不尽人意,有些药物在理论上能够改善心房重构,但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对已发生房颤的人群,权威的房颤管理指南未进行相关推荐。
如何预防房颤呢?
◆避免大量饮酒、过度运动、情绪激动、吸烟、过度劳累等
◆控制糖尿病、肥胖、慢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等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发病
◆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的心衰患者以及高血压患者,可以用acei或arb预防新发房颤
◆对于心脏搭桥术后患者,可以用他汀预防新发房颤
◆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推荐用acei、arb或他汀预防房颤
其实在房颤发生前,心房基质的变化已经开始,一旦房颤发生,上游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出现可靠的能够逆转房颤的药物。因此,治疗房颤不仅要见招拆招,更重要的是追本溯源,未雨绸缪,在房颤来袭前,就应该积极预防,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