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项来自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发表在BMJ open上的最新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自杀的风险比以前的大学生高出了两倍。这项注册研究包括了1993-2011年期间所有生活在瑞典的18-39岁的人群(约500万人)。考虑到有学历的人群自杀的风险低于无学历人群,因此研究人员决定聚焦于比较现在的大学生和之前的大学生的自杀风险,以此确定这段学习经历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控制了年龄、时间等变量,现在的大学生自杀的概率仍然是以前的大学生自杀概率的两倍。
孩子为什么要自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试图通过自杀来逃避一切,无论是学业上遇上的挫折还是个人生活中的不如意,寻求自身的解脱。从不少的自杀案例来说,大部分大学生自杀是因为学习上和就业方面有沉重的压力,或者在感情上有了挫败感。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果家长总是把学生的自杀归咎于某一所学校或某一个人那就显得过于片面与偏激。
外在因素只是诱因,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的抗压能力还不够。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抑郁症患者往往会随着所处情境而改变自己低落的情绪,可能会闷闷不乐、自卑伤感、悲痛欲绝直至悲观厌世,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出了伤害自己的行为。无法适应陌生的校园环境和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与室友相处不和谐等问题往往困扰着无数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与身边的人缺少沟通让很多人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很多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自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遇到一些小挫折不是轻言放弃就是自身崩溃。父母和学校要让青少年从小在挫折中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窘困的耐受力,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要让每个人都意识到 “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一个人生命的逝去,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损失,还是一个家庭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