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有利于预防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转载 来源: 生物谷 2017/10/26 16:28:14

一项由巴塞罗那大学领导的研究证明了低密度蛋白(VLDL)能使胰岛素抵抗更糟糕。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导致2型糖尿病发展的疾病。据研究者称,这些在小鼠试验中获得的结果显示,作为在血液中包裹运输诸如甘油三酯等脂类的微粒,VLDL的增加会有利于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这项研究发表在Diabetologia 期刊上。

该研究由来自药学和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以及UB(IBUB)生物医学研究所的ManuelVázquezCarrera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将葡萄糖运输进细胞的激素。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正常量的胰岛素不足以完成其功能。这一情况能导致2型糖尿病,如果不能得到适当控制,则会引发血液循环、心脏、眼、肾和其他器官的诸多问题。

这项研究在小鼠肌肉细胞中进行,它们使用更多的葡萄糖作为对胰岛素的应答,研究人员对其检查了VLDL的增加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我们知道,由VLDL增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脂代谢紊乱,进而导致甘油三酯的增加,最后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以及体积最小、密度最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微粒的降低,这将关系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然而,VLDL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是未知的," Manuel Vázquez Carrera说。

结果表明,VLDL等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会在2型糖尿病之前发生,并预示着2型糖尿病的到来。"这些脂蛋白会导致内质网紧张,这将容易造成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我们证明了能引起这些过程的VLDL物质是VLDL的载脂蛋白部分--载脂蛋白CIII,"研究者说。

减少甘油三酯

据研究者称,这项研究表明,我们需要对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的增加给予更多重视,同时也为研究设计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些结果似乎明确了甘油三酯是另一个引起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因子,因此更好地控制VLDL-甘油三酯或许是一个能降低这些疾病风险的合理疗法。" Manuel Vázquez说。

"团队的下一步工作是在患者中证明,这个旨在减少甘油三酯的策略能延迟或预防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展,"研究者说。

(责编:张晓萌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我是糖尿病病人我想问一下我的脂蛋白高低密度脂蛋白也高糖化血红蛋白也高能吃海参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Q: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是什么

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是<1.8mmol/L。高血压同时有糖尿病时,低密度脂蛋白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这样才能有效的将体内产生的内源性胆固醇进行良好的运输,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明显下降。如果高于这个数值,患者在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有可能会高达30-50%。

Q:糖尿病患者血脂怎么算达标?

2型糖尿病明显增加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此糖尿病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即糖尿病患者在10年内发生冠心病的绝对危险性高,导致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危险性升高的原因除了高血糖、高血压、高凝状态等,血脂异常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糖尿病,除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外,还应重视血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要比非糖尿病患者控制得更加严格,具体达标值如下:  (1)总胆固醇(TC)应<4.5 mm0l/L,总胆固醇是血清中所有脂蛋白中胆固醇的总和,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2.5 mm0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应>1.1 mm0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患病率呈反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4)甘油三酯(TG)应<1.5 mm0l/L,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某些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性。  在体检时,血脂化验结果只要掌握了最关键的四项(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数值),就能了解自己的血脂状况了。  根据血脂检查,如先开始饮食、运动等非调脂药物治疗,在3个月后复查血脂水平,达到目标后继续治疗,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如开始药物治疗,一般首次随访在用药后6~8周,如果能达到治疗目标,可改为每4~6个月复查一次或更长(每年一次)。如开始治疗后未达目标,可能需要增加剂量、联合用药或换药,仍每6~8周随访一次,直到达到目标后减至每4~6个月复查一次或更长。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糖尿病 脂蛋白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