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遏制细菌耐药,《中国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动计划(2017-2020)》正式发布,将力争用5-10年改善抗菌药物滥用的状况。儿童疾病中以感染性疾病居多,是应用抗菌药物最多的群体。儿童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会导致细菌耐药产生,还会影响到体内微生态和导致机体免疫稳态失调,并与过敏性疾病发生有关。有调查显示出生后一年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次数与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呈明显正相关,儿童哮喘10年间增长50%。在抗生素管理方面,我国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缺乏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网络,可供使用的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品种较少。另外,患儿家长自用药及自购药行为比较普遍,疫苗接种面不广而导致抗菌药物使用增多。针对这些问题,此次《计划》设立了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争取5-10 年,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状况,遏制细菌耐药的发展,争取降低某些细菌的耐药率。为此,将建立全国儿童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并建立抗菌药物管理评价指标及细菌耐药控制评价体系。根据计划,儿童医院将基本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制,由业务院长负责,感染科主任为主,结合细菌学和临床药学专家共同建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小组,控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遏制耐药菌增长率。据悉,目前正筹建三个耐药监测中心,对一些特殊分离菌进行集中检测,分别为北京儿童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和上海复旦儿科医院。
儿童用药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用药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所以这几个用药误区,家长一定要知道。
盲区1:用药太早
有的孩子刚刚流点清鼻涕或者咳嗽两声,家长就立即给孩子吃上药或者去医院,而这样很可能孩子病情本来不重,但是由于保暖太过或者到医院后的交叉感染导致孩子病情加重。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出现轻微的感冒症状,并且不发烧、不腹泻、饮食正常、精神头足,家长不必急于吃药或看医生。如果只是单纯的普通感冒,一般三五天就会痊愈,如果症状持续三天以上并且有加重的趋势,需要及时就医。
盲区2:滥用抗生素
有时候,我们会把抗生素当作一种“万能药”,一有感冒、咳嗽就用抗生素,一有发烧也会马上服用抗生素。但儿科医生明确指出,如果没有细菌、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的话,抗生素的使用是没有必要的,而我们日常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过多,不仅会伤肠胃,影响食欲,同时也会杀死肠道内益生菌,对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盲区3: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盲区4:一病多药
一些妈妈在给宝宝用过一种药物后,发现并没有效果,于是就想着换一种药试试看,殊不知,这样多种药物齐头并进。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
盲区5:糖水服药
许多妈妈在给宝宝喂药的时候会发现,宝宝不愿意喝带有苦味的药物,于是便用糖水给宝宝服药。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