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与移植,让人体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下去,它是一项造福于供体、受体,乃至全人类的伟大科学事业。
12月16日,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山大学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研究所、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承办,共有国内外专家50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为主题,介绍了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的落地政策、方案与取得的成就,同时探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
(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现场)
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成果显著
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10日,中国大陆已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4861例,捐献大器官4.1万个,器官捐献者志愿人数超过36万人。器官移植医院达到173家,服务能力和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而费用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公民器官捐献移植“中国模式”。
在“中国模式”的引领下,近年来我国在人体器官移植法治管理、器官获取和分配、器官移植临床服务和器官移植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建立了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参与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成立了115个OPO组织,组建了近2000人的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还建立了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分配器官等。
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成功探索也惠及两岸四地。自我国开展公民器官捐献至今,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共有519位香港居民和50位澳门居民在内地接受器官移植。不仅如此,今年11月9日,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澳门卫生局签署了器官分配与共享协议,将显著缓解澳门地区器官短缺的现状,为澳门地区终末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媒体见面会)
“中国模式”正走向世界舞台
从一开始对“中国模式”的质疑,到如今对它的赞叹,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有目共睹。
“我们这种‘中国模式’正逐渐得到国际认可。”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主任王海波在大会上说道。他表示,“中国模式”是破解器官短缺这一全球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是对器官移植事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叹为观止”是世界移植协会现任主席Nancy L.Ascher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她表示,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在美国足足要花65年才能得以完善,而中国在政府支持下仅用几年时间就做到如此好的成绩,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取得很大的进步,而且严格遵守道德伦理,这可能要比国际上的发展模式更加高效,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世界移植协会现任主席Nancy L.Ascher)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惊艳国际
人体器官离不开血液供应,而在传统的器官移植技术下,血液中断在所难免。在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等过程中,器官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并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就在2017年7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震惊世界。不少外国器官移植专家惊叹不已,表示“难以置信”。这一技术目前已完成的14例手术证实,可扩大器官来源,明显降低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显著改善移植预后。
以“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器官捐献的“中国模式”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与新标准不断涌现,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为实现2020年我国器官移植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