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恩出生37天的晚上,突然剧烈哭闹,还出现头后仰,双眼凝视,肢体也僵了一动不动,随即送到当地三甲医院,路上症状有所缓解,在急诊观察了一下让回家。隔天双眼向右凝视,反复握拳抽动十多次,为求进一步诊治在另外一所医院拍了头颅CT,提示右颞叶脑出血,头颅MRI提示右脑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瘤破裂。这犹如巨大霹雳一般砸向了恩恩爸妈,这么小的孩子脑出血?这可怎么办?在医院打了止血针,当地医院建议到广州求医。
在广州一家大医院,恩恩住进了儿科ICU,暂时用药物控制病情,医生说,孩子太小,手术的话麻醉风险很大,建议稳定病情后还是回去观察看看。回家的半年,看着可爱的恩恩一天天长大,可是动脉瘤犹如一个定时炸弹一般,让他们无法安心。“几乎都不敢睡安稳觉,特别担心。”恩恩爸爸说,他们每天都在查文献,查资料,相关小儿动脉瘤的治疗少之又少,报道也没有。最后他们是通过不断在网上寻找,按疾病分类,查找相关擅长治疗动脉瘤的医生,终于找到擅长治疗脑动脉瘤的南医三院神经外科黄理金主任。
恩恩爸爸联系到黄理金主任,详细说了孩子的情况。黄理金主任仔细看了片子,知道为这个还没满一岁的幼儿做动脉瘤手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甚至国内都找不到相关的报道和文献。但是不尽力一试,孩子随时都可能有危险。经过全科详细的术前讨论和方案制定,黄理金主任向恩恩爸妈详细解释分析了治疗方案,通俗易懂又中肯的沟通更加坚定了恩恩爸妈的信心。
一个巨大动脉瘤在恩恩的右侧大脑中动脉上,载瘤动脉细小,两根细小分支动脉从动脉瘤上发出。南医三院神经外科首先尝试行将长动脉瘤的血管完全堵死,结果发现恩恩的血管条件实现不了,而且闭塞血管的方法,很可能会牺牲掉有很重要功能的动脉,造成恩恩终身残疾。
于是,神经外科黄理金主任与创伤骨科、麻醉科等科室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利用介入和显微手术结合的复合手术的手段为恩恩施行了颅内动脉瘤切除、指总动脉移植右侧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12月11日,多科室协作开展手术。
由于恩恩年纪太小,手术和麻醉风险增加,从术前造影到手术,都对剂量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麻醉科陈晔明、严婷、王国栋医生与神经外科术前迅速磨合,做好了充分准备,完成了超声引导下建立的血管穿刺,保证精准。宝宝体重太小,内环境变化很大,术中麻醉调控也尤为重要。另外,动脉细小,动脉瘤巨大,夹闭困难,动脉保留难度极大,所以只有切除之后再搭桥。首先,在显微镜下将动脉瘤两端“结扎斩断”,切除动脉瘤,将脑出血的风险消灭。
同时进行的是选取合适的供体来搭桥,分叉的区域应该取哪里的自体动脉呢?术前神经外科邀请了创伤骨科廖坚文主任医师,设计取宝宝左手手掌两指间的Y型动脉,即中指和无名指连接处的指总动脉来搭桥修复大脑中动脉。由于宝宝手掌动脉细小,取材难度也更高,再进行颅内血管Y型搭桥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开颅手术,显露颅脑深部,将颅外的血管引一个过来供血,和颅内的大脑中动脉相连吻合,通过“改道”保证了血管通畅,防止动脉瘤远端血管供血的脑组织缺血,导致脑梗死。宝宝的血管很细,而且颅内位置较深,视野也受到局限,加上颅内周围都是重要的需要严格保护的脑组织,操作起来尤其困难,手术当中更要异常小心。宝宝的血管直径大约只有0.5毫米,要在显微技术下,用比头发还细的缝线放大15倍进行缝合。神经外科与创伤骨科、麻醉科协作配合,经过了近十个小时,恩恩爸妈从早上等到了晚上,终于等到了手术顺利完成的消息。
医护人员怕射线对宝宝有不良影响,在术中给了他最全面安全的防护。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也显示了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的高水准。术后恩恩恢复得很快,在ICU呆了不到一天就安返普通病房,当晚就拔了引流管。“在手术室外面等待的时间一分一秒都太漫长,我们知道这个手术太难了。”
恩恩爸妈特别感恩黄理金主任,以及神经外科团队以及协同手术的科室,“他们给了恩恩新生,我们心头的大石头落地了,只能说太感激了。”
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任黄理金说,多科室的团结协作让我们对高难度复杂手术更有信心,将造影诊断、实时监控和治疗策略调整相结合,明确了手术的“靶点”,精准性的治疗使患者受益,得到了满意疗效。从目前文献检索看,该患者为最小年纪的动脉瘤复合手术患者,也是世界首次使用Y型指总动脉作为供体,移植到颅内进行动脉搭桥术。
动脉瘤术前
搭桥后术中造影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