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呢?如何防治高血压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血压是一个连续变量,测出一次血压值高于140/90mmHg不用太紧张,因为很多暂时性因素如饮食、运动、压力等都会导致血压的波动。
正常人一天当中血压是有起伏波动,人在睡眠时血压最低,静静地坐着时血压则保持平稳。紧张、吸烟、谈话和饮咖啡会令血压升高,饭后、运动后、安静阅读时血压则会下降。因此,要准确量度血压,在量血压前一小时不应服食药物和进食,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更应该提前排尿,避免忍尿,膀胱脤满会令血压升高。测量血压前,宜先静坐在温度适中的房内5分钟,在安静的状态下,同一时间,测量同一上肢,这样调整药物时比较准确。
无论男女和是否有高血压病,一般是测量右上臂血压,因为血压的标准制定也是根据右上臂血压结果制定的,大多通过右侧上臂进行测量。测时,手心向上自然放松,将血压计手腕带下方放置在储存盒或软垫上,并使手腕带位置与心脏同高,不能过高或过低。如右侧曾患血管畸形、大动脉炎、偏瘫或左侧测量值高于右侧,建议测量左侧,以高侧测量为测量结果。初次测血压的人,可以选择左、右上臂血压都测,以获得准确的血压,等相对明确哪个手臂血压高了,就只测高侧的上臂血压。
怎么测血压更精准
怎样才能让血压测量值更准?推荐遵循以下一些家庭测量原则。
1、血压计的选择:
推荐臂式电子血压计,软臂带,正常体格人群也可采用硬的臂带,特别胖或特别瘦的人应选择更大或更小的臂带。使用前需验证准确性。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手指血压计或水银血压计。
2、测量方式:
测量两侧上臂血压,选择数值更高的一侧手臂,保持臂带位于心脏水平,伸展前臂,放松手臂,也可垫个小枕头。
3、测量时间:
早上测量,需在起床后1小时内、大小便后、坐位休息1~2分钟、服药前、吃饭前;晚上应在睡觉前,坐位休息1~2分钟后。
4、测量次数和周期:
家庭血压监测应早晚各测1~3次;如果在服药前的观察期,诊室血压小于18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每个星期测量5天,根据具体情况测量1~2周,如果诊室血压大于等于18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需听从医生指导;药物调整期间,每周测量5天;血压控制满意的稳定患者,每周测量3天。
所有血压,包括心率、测量日期和时间都要记录好。一段时间内,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大于135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说明患有高血压病,应接受治疗;如小于125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则基本可认定为正常水平。
这些高血压和姿势有关
1、一躺血压就升高
根据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和美国国家帕金森病基金会制定的“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与相关仰卧位高血压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卧位高血压是指,仰卧位时收缩压(SBP)≥15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
要确定是否为仰卧位高血压,应在清晨(起床前)和睡前来测量血压,患者处于正常的睡姿,床头抬高,必要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24h血压监测。血压监测应持续至少1周或更久。一旦确定基线并开始治疗,为期两周的定期血压监测对评估治疗卧位高血压的疗效至关重要。
如果仰卧位高血压的收缩压超过160~180mmHg,就需要启动降压治疗。大部分患者白天尽量避免卧床,休息以坐位为主。夜间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0°~15°),采取头高斜卧的体位,并避免睡前饮水及使用缩血管药物。
2、站或坐血压都变高
这是一种只在站立或坐位时导致血压增高,而在平卧位时血压却恢复正常的现象。患者一般没有高血压的特征,多数在体检或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在测量血压时,如果发现坐测血压较高,但躺下来一测血压却正常的时候,就应考虑是否存在体位性高血压。
体位性高血压是无症状大脑梗死和深白质病变损害发展的危险因素,也是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种新的并发症。由于体位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与一般高血压不同,一般不用降压药物治疗。实验证明,使用利尿药不但不能降低血压,反而会激发血压进一步升高。
因此,体位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加强体育锻炼,如下肢的锻炼,跑步、压腿,使下肢血管收缩力增强。血压不高时,一般也不需要降压治疗。
哪些是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遗传。高血压具有遗传性,父母得了高血压,孩子得高血压的几率也随之提高,有60%左右的发病率是与父母遗传相关的。
2、饮食。当下高血压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高油盐的饮食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煎炸、高油盐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会对血管造成破坏,血管弹性差,可能发生硬化,进而高血压就产生了。
3、不当的生活方式: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激动、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压力过大,熬夜,抽烟等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会使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这一点尤其需要年轻人多加留意。
4、疾病、药物等因素: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避孕药或激素的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水钠储留的情况,引起血压升高。有些相关的疾病,本身也会引起血压升高,比如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