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是一个慢乙肝病友,平时很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年每天都会按时吃抗病毒药,也会定期在当地医院复查乙肝病毒DNA、肝功能等指标,多次检测结果“均正常”,平时的生活也未受到影响。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王先生感觉自己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差等症状,再次来到当地医院检查,乙肝病毒DNA仍然是“阴性”,但肝功能提示转氨酶升高,肝弹性测定提示肝纤维化进展。当地医院给王先生加用了保肝药,但是转氨酶一直降不下来,症状也没有改善,便建议他到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
焦虑的王先生提前预约好号,早早来到广州八院诊室门口等候就诊。
“医生,我每天都会按时坚持吃抗病毒药,在我们当地医院多次检测乙肝病毒,结果都是阴性,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进展呢?”王先生进入诊室后焦急的问道。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患者咨询类似的问题。医生看了王先生当地的化验单,HBV-DNA<1000IU/ml(阴性),这是真的“阴性”吗?
医生建议他马上在我院用内标法检测病毒,次日结果回报:HBV-DNA 8.6E2IU/ml,提示仍有病毒在活跃复制,当然肝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而王先生发病最可能的“真凶”就是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乙肝低病毒血症是指: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期间,HBV-DNA持续或间断大于最低检测下限但小于2000 IU/mL。
这一现象在慢乙肝患者中并不罕见,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其发生率会逐渐降低。有研究表明,即使在接受一线HBV抗病毒药物的患者中,其低病毒血症的发生率仍有20%-37.9%。
“为什么我们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是‘阴性’,你们这边又检测到病毒了呢,是我们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有问题吗?”王先生不解的问。
其实,这与我们检测HBV-DNA的方法有关,不同的检测方法“阴性”值(检测下限)亦不同。
目前,医院检测HBV-DNA方法有普通的PCR方法(检测HBV-DNA下限一般为小于100IU/mL)和高灵敏度的PCR技术(高敏PCR)(检测HBV-DNA下限为小于20 IU/mL)。因此,HBV-DNA低于100IU/mL并不是真正的没有病毒复制,只是在当前精度的检验方法下,在患者血浆中未测得病毒。当通过更高精度的监测方法(高敏PCR)时,部分患者仍可检测出病毒,而这些残存的病毒仍可导致肝病进展。
“医生,我每天都按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为什么还会出现低病毒血症?我该怎么办呀?”王先生追问到。低病毒血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患者尚未形成完全免疫应答,即体内仍有少部分的乙肝病毒没有被完全清除,这也可能与患者服用药物有关,如用药不当、服药方式错误、漏服等各种原因,导致只能形成部分免疫应答,因此我们针对王先生目前出现低病毒血症给出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低病毒血症对我的身体有哪些危害呢?”有研究表明,低病毒血症可引起乙肝患者的肝炎再次活动;促进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程的进展;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降低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且与乙肝病毒耐药性有一定关联。当慢性乙肝患者出现低病毒血症,其病毒耐药突变发生率升高,会增加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也增加了后续治疗的难度,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及时发现低病毒血症患者,并进行积极处理,有助于改善此类人群的预后。建议目前无论是否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均应进行高精度HBV-DNA定量检测。
王先生听到这里,惊讶地问:“这也太可怕了吧!我们怎么做才能预防乙肝低病毒血症的发生呢?”
第一,对于初治患者应该选择强效低耐药的一线核苷(酸)类药物和治疗方案,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干扰素的单用、联用或序贯治疗。
第二,如果患者还在服用早期上市的非一线抗病毒药物,建议换用一线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第三,服药要规律,不要漏服,更不能随意停药,要遵医嘱正确服药(如恩替卡韦:要求患者服药前后两个小时内需要保持空腹;所以,我们一般会建议在晚睡前服用。丙酚替诺福韦:要求随食物服用,我们一般会建议与餐同服)。
第四,定期复查。慢乙肝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低病毒血症,得到及时准确治疗。同时,定期复查也有利于监测肝病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3个月后王先生再次来我院就诊,调整抗病毒药物服药1月后,他在当地医院复查肝功能就恢复了正常。我院大夫再次给他进行了内标法检测病毒,结果回报HBV-DNA<20IU/ml。“我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终于真正的‘被抑制住了’”,王先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因此,即便乙肝病毒检测“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关注结果的检测方法及检测下限,重视低病毒血症的存在,持续、定期进行高灵敏HBV-DNA检测,早发现、早处理,让更多慢乙肝患者从低病毒血症转变为完全病毒学应答,以进一步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病、肝癌风险。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