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能治疗耳鸣耳聋的神奇“豆豆”

2023/10/20 9:49:16

“拔火罐”、“刮痧”已经成为了外媒热议的东方神秘力量,其实吧,关于东方神秘好物,还有很多很多,今天给大家讲的神奇“豆豆”,说的就是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压豆法,即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与针灸按摩有相似之处。耳穴压豆能镇静止痛、疏通经络、调节患者心态,帮助患者康复。

1956年法国诺吉尔(P。 Nogier)提出“倒置胎儿”的耳穴分布规律,即耳穴在耳郭上排列好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躯干在中。因此,只要在特定的区域刺激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内耳疾病、听神经病变(颅脑外伤、耳部外伤、药物中毒)、老年人听神经紊乱、先天性听神经发育不良、内耳血管痉挛等都可导致耳聋、耳鸣。中医学将耳聋轻症称为“重听”,重症称为“耳聋”。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甚至消失。耳鸣可伴有耳聋,耳聋亦可由耳鸣发展而来。本病病位在耳,涉及肾、肝、胆、脾,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西医多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中医主要通过辩证论治予以汤药治疗,在此基础上,通过耳部穴位刺激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耳穴压豆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等特点,而且耳鸣耳聋病位在耳,因此通过耳部相应穴位的刺激也可以改善耳聋耳鸣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耳聋耳鸣可分虚、实两类。肝胆火旺、痰火郁结所致者属实;脾肾亏虚,耳窍失养,清阳不升为虚。耳鸣起病有新旧,病机有虚实。大抵暴发多实,渐起多虚。实证多因痰火,责之肝胆;虚证多因精血不足,责之脾肾。

耳鸣耳聋分肝胆火旺证、痰火郁结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损证。那大家就会问,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哪种证型呢?

如果你的耳鸣耳聋为突然发病,有面红头痛,口苦咽干,感觉心烦易怒,睡眠不好,大便较硬,多为肝胆火胜证。如果两突发耳鸣,为蝉鸣样,或伴有耳闷堵,胸闷,贪多,便秘,多为痰火郁结证。如果耳鸣为逐渐发作,耳鸣声有蝉鸣样、有钟鼓样、有水流样,耳聋,平时易倦怠乏力,胃口较差,大便烂,多为脾胃虚弱证。如耳鸣、耳聋渐起,头晕目眩,腰酸、腰冷,手脚乏,多为肝肾亏损证。

我们通过耳穴压豆对耳聋耳鸣进行相关治疗时应取用什么穴位呢?

主穴:肾、内耳、外耳。

配穴:肝胆火旺证加肝、胆、颞、枕;痰火郁结证加三焦;脾胃虚弱证加脾、内分泌;肝肾亏损证加肝、肾、内分泌。

取穴依据:

内耳、外耳为相应部位取穴;肾开窍于耳,故取肾穴;肝、胆、脾为辨证取穴;胆、三焦均属少阳,可以活络通窍;内分泌、枕、颞调整紊乱的脏腑功能。

操作方法:核对穴位后,选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处(其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操作者执行手卫生后消毒左手手指,左手固定耳廓,右手取王不留行籽胶布贴,用镊子挟住贴敷在已选的耳穴上,贴紧后稍加按压,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即可。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下,或3-5分钟,夏季留置3-5天,冬季留置7-10天。

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后,可以进行一下按压手法进行局部刺激。

(1)对压法: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直压法: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

(3)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30-60下,具体可视病情而定。

贴耳穴后的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时,不宜进行耳部按摩。

4。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法,患者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进行耳部强刺激。

5。有习惯性流产史或者身体虚弱的孕妇,忌耳部按摩。对于经常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不宜进行按摩。

6。取下耳贴建议用油将其浸润后撕下,避免皮肤的损伤。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责编:家医在线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