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广泛闭塞、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被称为"非癌症性的绝症",传统的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均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种疾病。为解决这一难题,近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熊斌教授团队在医院胃肠外科、麻醉科等兄弟科室的多学科保障下,成功实施了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mesenteric vein ex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EPS)治疗两例门静脉广泛性闭塞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
该术式有别于常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创新性的融合介入与外科两大学科理念,通过腹部脐下正中小切口显露并穿刺肠系膜上静脉小分支,经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穿刺下腔静脉,并在二者之间采用覆膜支架建立起门-体静脉分流通道来解除门静脉高压症。
42岁的老郭和34岁的小黄,分别因“体检发现肝门部占位性病变”、“上腹部、腰背部隐痛不适伴黑便一月”由当地辗转广州多家大型三级医院且未得到规范诊治后慕名来到我院介入科门诊,近期、熊斌教授团队接诊了他们两位患者,在充分了解病史、详细完善门静脉CTV、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后,发现两位患者的症状是由“门静脉广泛闭塞、门静脉海绵样变”导致的,并伴有明显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风险极高,需要尽快缓解门静脉高压并处理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
熊斌教授带领团队医生分析:两位患者“门静脉广泛闭塞、海绵样变合并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且其中一位前期已出现多次黑便症状,影像图片中食管胃底明显的曲张静脉随时可能出现破裂造影大量呕血,如何选择有效的、近远期效果均良好且相应并发症风险低的治疗方案是核心问题。
熊斌教授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组织团队医生查询、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经反复评估、研究并上报医院重大手术备案,同时上报分管院领导取得同意、由医务科牵头组织胃肠外科、介入手术室、麻醉科等多学科开展MDT讨论患者目前的诊疗方案。
MDT意见指出:患者主要因门静脉广泛闭塞引起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破裂出血造成黑便等症状,同时伴有肝门部多发侧枝血管形成从而出现门脉海绵样变。
因为慢性PVT和CTPV患者的门静脉管腔均为长期闭塞,管腔内容物质坚硬,海绵样变的侧支血管迂曲纤细,同时两位患者又不存在常年肝病(乙丙型肝炎)导致的失代偿性肝硬化,所有种种情况为传统的介入治疗(常规TIPS手术)和外科手术治疗(肝移植)均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在术前充分分析门静脉CTV后发现: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不直接相通,但在结构上处于前后毗邻的关系,有大约1-2cm范围两者之间无肠道等其他组织结构,这为行TEPS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基础。为了有效改善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高危出血及死亡风险,经MDT团队综合评估并和家属反复沟通征求意见:一致同意熊斌教授团队提出的为患者实施TEPS(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静脉分流)手术方案。
完成手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后,熊斌主任带领团队在麻醉团队和介入室团队的配合下,于半年时间内先后为小郭和小黄成功实施了TEPS分流手术,手术过程中支架顺利释放,门静脉压力明显下降,治疗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复合手术——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静脉分流术(TEPS),是目前治疗门静脉广泛闭塞、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创新术式,广东省仅有包括我院在内两家医院开展了一共4例,全国绝大部分省份还未能开展。随着该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开展TIPS治疗常规肝硬化门脉高压后,医疗技术再攀高峰。
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作为,聚焦群众诊前、诊中、诊后就医环节,通过构建学科发展新体系,主动对接百姓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学科技术,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打响广医附一在广州品牌,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