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旅游博主在西藏墨脱自驾游时,碰到一件令人气愤的事。一辆车身标注"经纬航空医疗急救站"的海南牌照救护车,没执行任何急救任务,却一路违规使用警报器开道进行旅游活动。车上人员身着便服,还在景点停车拍照,甚至要求其他车辆让行。此行为引发公众对急救资源滥用的强烈谴责。当地警方迅速调查,确认该车滥用警报器,对驾驶员罚款并教育。海南省卫健委也表态会严肃处理涉事单位和责任人,强调维护急救资源公共属性。这起事件暴露了急救资源管理漏洞,成了近期健康领域舆论焦点。
急救资源滥用危害知多少
- 公共资源浪费严重:救护车是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工具,调度遵循严格医疗优先原则。在墨脱这种偏远地区,急救资源本就稀缺,可这辆救护车却被挪作旅游工具,让本可用于危重患者转运或急救响应的资源被无效占用。若附近突发紧急情况,很可能无法及时调派车辆。
- 引发公众信任危机:救护车违规使用特权易产生"狼来了"效应。调查显示,若公众频繁目睹急救资源被滥用,紧急时刻主动避让救护车的意愿会降低,增加急救延误风险。2023年某地就曾因救护车多次非紧急鸣笛,导致部分司机在真实急救任务中犹豫避让,延误了抢救时间。
- 埋下交通安全隐患:救护车虽享有优先通行权,但非紧急情况下滥用警报器会引发交通混乱。这辆救护车在墨脱山路频繁鸣笛要求让行,迫使其他车辆紧急变道,增加侧翻或剐蹭风险。车上人员在景点停车拍照占用公共道路资源的行为,也违反交通法规并加剧局部路段拥堵。
急救资源滥用根源大揭秘
- 制度执行有漏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护车只能用于医疗急救任务,可部分地区存在监管盲区。涉事机构是否具备合法急救资质、车辆调度是否通过统一平台监管等问题都有待核查。
- 监管技术有短板:救护车GPS定位与任务调度系统未全国联网,跨省违规难以及时发现。此次海南救护车在西藏违规,当地交管部门只能通过路面巡查发现,暴露了数据联动机制的缺失。
- 从业人员素养缺失:涉事人员身穿便服且未携带急救设备,对急救职责严重漠视。部分急救人员存在"特权意识",将急救资源当作单位或个人工具,反映出岗前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急救资源长效管理这样做
- 强化法律与监管:建议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明确救护车非紧急使用特权的处罚标准,将罚款金额与从业资格挂钩,扩大"非急救任务"定义范围,把旅游、探亲等行为纳入违规范畴。推动全国院前急救车辆GPS数据联网,实现跨省实时监管。
-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公众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目击者通过监管平台上传违规证据,核实后给予适当奖励。可试点救护车车顶安装行车记录设备,完整记录行车过程供监督。
- 升级行业内部治理:要求急救机构定期公示车辆使用记录,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突击检查。对从业人员实施"急救任务完成率""违规扣分"等考核指标,与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已有急救中心推行"电子任务单"制度,驾驶员需扫码启动警报器,系统自动记录使用情况。
此次救护车旅游事件给急救资源管理敲响了警钟。急救系统高效运行需要制度约束、技术支撑与全民监督协同作用。公众要提高对急救资源的敬畏意识,发现违规及时举报;相关部门要加速推进全国急救网络标准化建设,确保"生命通道"真正服务于挽救生命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