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晋城东站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又暖心的事件。一位老人在乘坐自动扶梯时,突然平衡失控摔倒。千钧一发之际,附近巡逻的辅警仅用5秒就跑到扶梯旁,按下紧急制动按钮,及时阻止了扶梯运行,避免了老人遭受二次伤害。辅警的快速反应赢得了周围群众的高度赞扬,而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老年人乘梯安全的广泛关注。
老年人乘梯,为何暗藏危机?
从身体机能上看,老年人的平衡感、肌肉力量和反应速度都大不如前。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化,像前庭功能减退,会影响空间感知,大大增加了摔倒风险。就像这次事件中的老人,很可能就是因为平衡感减弱,才在扶梯上失去重心。
部分老年人对自动扶梯的安全标识、紧急制动按钮位置不熟悉,视力和听力下降也让他们容易忽视提示。而且,一些公共场所的设计也存在缺陷,比如扶梯与电梯切换标识不清晰、紧急按钮位置隐蔽,这些都给老年人乘梯带来了安全隐患。
此外,公共场所安保人员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不足,缺乏主动协助机制。此次辅警的快速反应虽是"事后补救",但也凸显了建立"事前预防"常态化安全体系的紧迫性。
多管齐下,守护老人乘梯安全
老年人自我防护攻略
物理防护方面,老人可以携带可折叠拐杖或穿防滑鞋,避免穿宽松衣物。乘梯时,双脚分开与扶梯平行站稳,全程紧握扶手。
健康管理上,定期进行平衡能力训练,如打太极拳、练瑜伽,强化下肢肌力,降低摔倒概率。
认知提升也很关键,老人要学习自动扶梯安全知识,了解紧急制动按钮位置,学会快速识别危险信号,如扶梯异响或台阶不平。
公共场所管理优化方案
在扶梯入口设置"老年人优先使用垂直电梯"的提示牌,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巡视。在扶梯两侧加装防滑踏板,给紧急制动按钮增设醒目标识并标注操作步骤。同时,定期培训安保人员识别老年人乘梯风险,制定"主动询问 - 协助选择 - 护送至目的地"的标准化服务流程。
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计划
推广"银发友好型"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公共场所扶梯旁必须配备电梯或升降平台。社区开展老年人安全教育课程,联合医疗机构提供"防跌倒风险评估"服务,如步态分析、平衡测试。
同类事件对比,数据敲响警钟
2023年北京地铁站也曾发生老人扶梯摔倒导致骨折的案例,与晋城事件因及时制动避免重伤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应急响应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30万老年人因公共场所摔倒致死,其中15%发生在交通枢纽。老年人骨折住院平均医疗费用约3-5万元,康复期长还可能引发褥疮、肺炎等二次并发症。这不仅让家庭承受经济压力,也消耗了大量社会医疗资源。
老年人乘梯安全需从"个体行为调整"上升为"系统性风险防控"。政府应完善适老化设施标准,公共场所加强主动服务,老年人自身也要提升安全意识。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身边老人出行安全,共同构建"防跌倒"社会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