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领域,糖尿病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近期有不少人轻信“糖尿病早期可以治愈”的说法,从而忽视了科学管理。实际上,依据《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和《2025 ADA指南》,糖尿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能实现临床缓解,比如让血糖长期稳定,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早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部分患者通过综合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糖尿病早期,这些误区你中招了吗?
- 发病机制与误区解析: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早期能治愈,其实这里说的“治愈”和“临床缓解”有很大差别。早期干预能延缓甚至逆转β细胞功能衰退,这对控制病情非常关键。
- 症状识别与早期行动: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或者没有症状但怀疑患病,可以通过一些诊断标准来确认。比如空腹血糖≥7.0 mmol/L,大家可以在家用血糖仪监测,也可以去医院检查。
- 诊断自查要点: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查都很重要。无症状人群需要在两次不同时间点检测,才能确诊,这样能避免误诊或漏诊。
早期糖尿病,这样管理才科学!
- 生活方式干预核心措施
- 饮食控制:多吃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像燕麦、豆类,它们能让血糖上升得慢一些。每天要保证摄入25 - 30g膳食纤维,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高GI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甜点,可以用糙米、全麦面包来替代。
- 运动疗法:有氧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像每天快走30分钟。力量训练能增加肌肉量,每周做2次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如瑜伽,能缓解肌肉紧张。运动前后最好监测一下血糖。
- 药物治疗与配合要点
- 二甲双胍的规范使用:二甲双胍能减少肝脏糖异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它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但要遵医嘱服用,比如随餐吃能减少胃肠道反应。
- 个体化药物选择:合并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适合用SGLT - 2抑制剂、GLP - 1受体激动剂等心肾获益明确的药物,而且要定期检查肾功能。
- 自我监测与紧急处理
- 日常血糖监测:用家用血糖仪时,采血前要清洁手指。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有不同目标值,空腹和餐后2小时都要关注。
- 低血糖急救措施:低血糖会让人头晕、心悸,平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像葡萄糖片。严重低血糖要马上去医院。
长期管理,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 预后管理与自我护理
- 定期随访要点:每3 - 6个月要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拿到检查报告后,要学会看异常值,有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
- 家庭护理细节:足部护理要每天检查皮肤,用温水泡脚。眼部保护每年要做1次眼底检查。
- 心理与环境调整
- 心理调适技巧:可以试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环境优化建议:卧室湿度控制在40% - 60%,能避免呼吸道感染。厨房多备低GI食材,减少高糖食物的诱惑。
- 并发症监测与应对
- 预警信号识别: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模糊,神经病变会让手脚麻木,心血管疾病会引起胸痛。发现这些症状,要及时记录并就医。
- 慢性病共管策略:控制好血压(目标<130/80 mmHg)、血脂(LDL - C<2.6 mmol/L)和血糖,能降低多重代谢紊乱叠加的风险。 糖尿病管理需要科学认知,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的配合,加上长期监测和并发症预防,患者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大家不要轻信“根治”谣言,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和《ADA指南》的方案,和医生密切沟通,把糖尿病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