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雷电频发的季节,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雷电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前段时间,就有因强对流天气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让人痛心不已。大连市防雷减灾中心工程师指出,“躲防避护”四字口诀是科学应对雷电的核心原则。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具体场景,详细解析雷电防护的要点。
雷电危害,你了解多少?
雷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大气中的电荷不断累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雷击的能量极其巨大,可达数亿焦耳,瞬间电流超过10万安培。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2400人死于雷击。雷电对人体可造成电击、热烧伤、神经损伤等复合伤害,所以做好雷电防护十分必要。
在面对雷电时,人们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手机通话不会引雷”,实际上手机通话时产生的电磁波具有一定导电性,在雷电天气中使用手机通话是有引雷风险的。还有人觉得“大树下避雨安全”,这也是错误的。树木具有尖端放电效应,在雷雨天气中,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站在大树下避雨很可能会被雷击。另外,金属物品、开阔高地、孤立高大物体等危险场景都存在导电风险,在雷电天气中要尽量远离。
室内防护,这样做才安全!
在室内,我们要做好“防”与“护”。“防”的具体操作有哪些呢?首先要关闭门窗,这样可以阻隔球形雷入侵。还要拔掉电器插头,切断雷电传导路径,避免电器被雷电损坏甚至引发火灾。同时,要远离金属管线,像水管、暖气管等,因为雷电可能会通过这些金属管线传导,产生接触电压。住建部标准也说明了进户线绝缘子接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将雷电引入地下,保障室内安全。
“护”的安全姿势也很重要。雷电产生时,地面会存在电位差,也就是跨步电压,其电位差可达数千伏。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抱膝是正确的姿势,这样可以将人体接触面积最小化,降低电流通过心脏的风险。在雷电期间,要避免使用淋浴器,因为金属水管可能会导引雷电,使用淋浴器时就可能会遭遇危险。
户外避险,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在户外,我们要学会“躲”与“避”。户外行动是有优先级的,寻找防雷建筑是第一选择,比如有避雷针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种建筑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入地下,保障我们的安全。次选是封闭金属车厢,但要注意避免接触金属部分。不同的避难场所安全系数是不同的,像铁皮房虽然看起来坚固,但由于缺乏接地设施,反而可能会成为危险的地方。
针对不同的户外环境,也有相应的避险策略。在旷野时,要寻找低洼处蹲下,远离风力发电机等高耸物体,因为这些高耸物体容易被雷电击中。在水域附近,要立即撤离至干燥高地,因为水是导电的,在水域附近很容易遭遇雷击。“双30原则”可以帮助我们量化危险距离,当闪电与雷声间隔小于30秒时,说明我们处于10公里内的危险区。建议在最后一声雷声后等待30分钟再外出,这样可以确保安全。
特殊人群,如何防护?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在雷电天气中需要特别的防护。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提前规划好居家避险路线,避免在雷雨时外出取物。对于儿童,要强调“不触摸金属栏杆、不在空旷地奔跑”的口诀教育,让他们牢记雷电防护的要点。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是雷电天气中的高危职业人群。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比如在雷电预警前停工,让工人及时躲避雷电。户外工作者也可以随身携带绝缘胶鞋,降低被雷击的风险。企业还可以配置便携式避雷设备,为员工的安全提供保障。
防雷设施与日常准备,你做好了吗?
家庭可以进行一些防雷改造,升级防护措施。比如安装电源避雷器,但这需要专业电工操作,以确保安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要检查屋顶避雷带是否完好,老旧房屋更要重点排查金属管线接地情况。
日常应急物资也很重要,建议家庭常备手电筒(防爆型)、绝缘手套、防水手机袋等物品。在雷击后,这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在黑暗中照明,避免触电,保护手机等电子设备。
雷电无情,生命无价。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牢记“躲防避护”四字口诀,提前做好规划,科学应对雷电。无论是在室内还是户外,都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特殊人群更要得到特殊的保护,企业和家庭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让我们将这些防护知识转化为日常习惯,即使身处安全环境,也要持续关注雷电动态,避免因疏忽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