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晚上10点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8年援藏国家医疗队队员消化内科陈广成医师刚睡下,就被仲巴县卫生院的值班医生紧急喊醒,随后马不停蹄加入到高原脑水肿患者(化名:阿兰)的紧急抢救工作中。经过近9个小时的抢救,病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也是仲巴县抢救成功的第一例急性高原脑水肿患者。
高原唱K,游客突发急症
原来,今年35岁的阿兰与朋友一行10人,从四川至仲巴县旅游,当日游览完仲巴的风景后,他们意犹未尽,决定夜晚去唱歌助兴。到达KTV后,阿兰激动的抓起麦克风放声高歌,但是一曲未完,她就突然倒地。她的朋友们起初还以为阿兰是在和他们开玩笑,但是多次喊叫她的名字没有得到回应。朋友们跑到阿兰身边,发现她已经双目紧闭,四肢抽搐不止。见状,朋友们立即将阿兰送至附近的仲巴县卫生院。10点17分到达医院时,阿兰已经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瞳孔散大等危急情况,援藏干部陈广成医师检查后诊断患者是由于高原反应导致的急性脑水肿。
生死攸关之际,仲巴县卫生院值班医生和护士当机立断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同时,陈广成医师紧急联系另一名援藏医疗队队员急诊科朱颉医生,商讨制定抢救方案。通过持续高流量吸氧,冰帽和输液来治疗病人的急性脑水肿。在医疗设备有限和药品不足的艰难情况下,通过援藏医疗队队员及仲巴县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彻夜救治,患者于晚上10点50分左右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2个小时后,患者瞳孔散大症状得到逆转。病人于次日早晨7点左右恢复意识,脱离生命危险。卫生院随后将患者送至日喀则上级医疗中心开展后续治疗。据悉,在转至日喀则上级医疗中心的救护车上,患者已能起身并进食。
游客入藏 需警惕高原反应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8年国家医疗队队员朱颉医生和陈广成医师介绍,急性高原脑水肿是最严重最致命的高原反应,如果抢救不及时,病人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因此,一旦出现急性高原脑水肿就应该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诊治,在情况稳定后再转至低海拔地区继续观察。而游客在至西藏,特别是海拔4500以上的地区旅游时,更应该注意“缓上”,超过4500米后每隔300至600米,应在当地停留一至两天,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同时禁止体力活动,减少耗氧行为。更不应该用热水洗澡,因为热水洗澡后,全身血液将流向皮肤表层,造成身体重要器官缺血,导致高原反应。
仲巴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海拔近5000米,这一海拔高度极易出现高原反应。此次患者突发高原脑水肿就是因为未重视高原反应的预防,在唱歌时过于激动导致脑部严重缺氧。幸亏患者及时送至医院,并有援藏国家医疗队和当地医护的全力抢救,病人才得以脱险。
高原卫士 援藏医疗队显身手
仲巴县距离日喀则及阿里上级医疗中心均超过60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当地居民如果要去日喀则市就诊,需要翻越七八座大山,出行极为不便,因此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医疗救护职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作为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支援单位,开展援藏工作以来,精准帮扶当地医生强化基础理论和心肺复苏等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多项高原地区领先的手术,如仲巴县第一台早产双胎剖宫产手术、仲巴县首例全麻下腹腔镜手术等等。本次抢救的心肺复苏环节也是由仲巴县卫生所的值班医护独立完成的,这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疗队帮扶成果的重要体现。援藏医疗队的到来,让藏族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能在医疗条件严峻的仲巴县成功抢救回一例高原脑水肿患者,离不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医疗队全员的努力,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今年他们进驻仲巴县还肩负着协助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迎接等级评审,填补仲巴县医疗、护理、管理等技术空白的重要使命。正如他们所说,创造“第一次”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把先进的技术留给当地,为当地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才是他们赴藏的心愿。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