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明确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及“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这一举措是基于对两项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估,旨在规范医疗技术应用,保障患者权益。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为何被禁用?
“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最初被寄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希望,但经专家论证,其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卫健委指出,目前该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尚未明确,临床前研究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其对延缓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进程的有效性。而且,其经济性也未经过充分验证,可能增加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对于部分曾将该手术视为潜在治疗选择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禁令实施后,他们需转向其他已验证的干预手段,如药物治疗或康复护理。不过,这也避免了患者因技术不成熟而承受无效治疗或潜在风险。未来,若研究证实该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国家卫健委将重新评估其临床应用可行性。地方卫健委需监督医疗机构终止该技术应用,并为已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随访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机构在伦理委员会监督下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推动技术向成熟阶段发展。
2型糖尿病手术为何被喊停?
“空肠回肠吻合术”曾用于减重代谢领域,但因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如肝衰竭、营养不良)已被临床淘汰。国家卫健委评估显示,将其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时,单独实施仍存在类似风险。例如,肠道结构改变可能干扰营养吸收,导致代谢紊乱,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立即停止相关手术,并加强监管以避免违规操作。对已接受手术的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监测并发症并提供替代治疗方案。同时,卫健委呼吁公众理性看待技术进展,避免盲目追求未经验证的疗法。尽管该技术曾用于减重,但糖尿病治疗需求与减重目标存在差异,需更精准评估其适用性。未来若需重新评估,需结合糖尿病病理机制开展针对性研究,而非简单复用减重领域的技术路径。
政策背后有何深意?
此次禁令直接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强调所有医疗技术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验证后方可推广。这体现了我国医疗监管体系对“循证医学证据”的重视,避免因技术推广过快而损害患者权益。
政策并非完全否定新技术,而是要求其在临床研究阶段严格遵循伦理规范,确保科学性和可控性。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在伦理委员会论证后开展研究,既鼓励创新又规避风险。
国家卫健委同步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公众通过科学饮食、运动管理等基础手段预防疾病,同时理性对待新兴医疗技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非理性医疗决策。
国家卫健委的两项禁令体现了医疗监管的审慎态度,既保护患者免受不成熟技术的风险,也为医疗技术创新划定了科学边界。未来,随着研究进展和证据积累,符合条件的技术可能重新进入临床应用评估流程。公众应关注权威信息渠道,配合政策导向,共同维护医疗环境的规范与安全。同时,政策也为医疗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明确指引,推动医疗技术发展与患者需求的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