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且死亡率高的严重疾病,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近期的医学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0万人被败血症“盯上”,其中约五分之一的患者不幸离世。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更是成为了它重点“攻击”的对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败血症,掌握预防和应对它的方法。
哪些人容易被败血症“偏爱”?发病机制是啥?
- 易感人群分类与风险因素:败血症可不是“一视同仁”,有几类人群更容易被它找上门。老年人由于免疫衰老和慢性炎症,身体的免疫系统就像老旧的机器,运转起来不那么灵光了;慢性疾病患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他们的代谢紊乱或器官功能异常,就像给病原体打开了方便之门。像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水平超过11.1mmol/L时,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可能下降50%;免疫抑制人群,如化疗患者、艾滋病患者,他们的免疫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抵御病原体的作用;术后/创伤患者,创口就像一个“缺口”,为病原体提供了入侵途径;长期卧床者则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和压疮风险增加的问题。
- 发病机制与感染途径:败血症的发病就像是一场“病原体入侵大战”。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通过创口、呼吸道、泌尿道等途径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导致器官衰竭。其中,耐药菌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ICU患者因侵入性操作(导管、呼吸机)感染风险比普通患者高3 - 5倍。
- 易感人群的特殊预警信号:不同人群感染败血症后的早期症状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体温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低体温而非典型发热;糖尿病患者感染部位可能因神经病变而缺乏疼痛感,要特别警惕无痛性皮肤溃疡。
败血症症状咋识别?紧急情况咋处理?就医要注意啥?
- 早期症状分级与识别技巧: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可以按轻重分为三级。一级症状包括发热>38℃或体温<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二级症状有 意识模糊、尿量减少、血压下降;三级症状则是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不过,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非典型表现,比如老年人仅表现为食欲减退或精神萎靡。
- 紧急情况的现场处理流程:如果怀疑身边的人得了败血症,要赶紧采取5步应急措施。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尤其是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情况时;二是让患者平卧,如果出现血压下降或休克迹象,可抬高下肢;三是记录体温、心率、血压等基础数据,方便医生了解情况;四是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五是如果患者已经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具体用药种类及剂量。
- 诊断与检查的配合要点:就医时,患者需要配合完成一些检查项目,血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C反应蛋白检测可以评估炎症程度,乳酸水平检测能判断组织缺氧程度。同时,患者要保留好近期用药记录、手术史及慢性病治疗记录,帮助医生快速找到感染源。
如何个性化预防败血症?康复期咋管理?
- 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方案:不同的高危人群有不同的预防方法。老年人可以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每次30分钟,还可以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降低感染风险30%;术后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术后48小时内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糖尿病患者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每天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或红肿。
- 日常防护与环境管理:日常防护也很重要。要注意手卫生,用肥皂洗手20秒;伤口要每日消毒,观察有无红肿热痛;饮食上多吃高蛋白食物增强免疫力,避免生食海鲜,以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长期卧床者可以使用气垫床,并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康复期的自我监测与随访:出院后的3个月内,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每周测量体温2次并记录;如果出现寒战、伤口渗液等复发迹象,要在48小时内复诊;还要遵循医生建议完成至少2次血常规复查。建议使用“健康日记”记录用药时间、饮食内容及症状变化,复诊时能给医生提供详细的数据。 败血症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易感人群识别、早期症状预警到科学就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高危人群要强化“黄金6小时”救治意识,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同时,康复期的持续监测与健康管理也能有效减少复发风险。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感染风险筛查,为自己的健康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