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卫健委的一则辟谣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这个常见的说法被证实是个误解。在社交媒体上,该谣言传播得相当广泛,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消费者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类似言论,而且这一谣言还对消费者的食品选择产生了潜在影响。很多人在选购食品时,一看到保质期长,就会下意识地认为里面添加了大量防腐剂,从而放弃购买。这充分说明,我们在食品安全认知方面,还需要更加科学和理性。
保质期与防腐剂,真的是因果关系吗?
不少人都觉得保质期长短和防腐剂用量是成正比的,可这个逻辑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像蜂蜜这种高糖食品,本身的高糖成分就有天然抑菌的作用,所以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即便放上很久也不容易变质。腌菜通过高盐环境让微生物难以生存,也无需防腐剂来"帮忙"。泡菜则因为处于高酸环境,同样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罐头食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并密封包装后达到"商业无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添加防腐剂也能有很长的保质期。速冻食品通过冷冻锁鲜的物理工艺降低微生物活性,同样证明了防腐剂并非延长保质期的唯一关键因素。
从科学机制上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对防腐剂的使用范围、最大残留量以及安全阈值都有明确规定。这就像使用抗生素需要精准控制剂量一样,符合国家标准的防腐剂添加量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不能简单地将"防腐剂"与"有害物质"划等号。
四大要素,决定食品保质期
食品的本体特性对保质期有着重要影响。微生物繁殖需要特定条件,水分活度、pH值、渗透压等参数决定了食品的腐败风险。比如干面条的水分含量小于12%,这种干燥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因此无需防腐剂也能保存较长时间。
生产工艺技术是另一关键因素。巴氏杀菌技术能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保留食品营养;真空包装通过隔绝氧气抑制需氧微生物;充氮气包装利用氮气惰性防止氧化。以罐头为例,其高温高压灭菌和密封包装工艺使产品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实现长期保存。
包装与储存环境同样不可忽视。温度、光照、氧气暴露都会影响保质期。例如开封后的坚果若未冷藏保存,即使不含防腐剂也容易氧化变质。
微生物污染控制是基础保障。食品生产环节采用HACCP体系等洁净管理措施,在无菌环境下结合合理工艺,可大幅减少对防腐剂的需求。
消费者选购与储存的实用指南
选购食品时需要理性判断:首先关注成分表,区分天然防腐成分(如乳酸链球菌素)和人工合成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其次观察包装工艺标识,"充氮包装""真空锁鲜"等说明采用了先进保鲜技术;最后严格遵循储存条件,注意巧克力需常温避光保存,酸奶需要冷藏,且开封后保质期会缩短。
风险规避方面,建议选择独立小包装的熟食糕点以减少污染风险。可通过"手指按压法"检测面包弹性,用"气味测试"判断是否有异味,不能仅依赖保质期标签。
防腐剂使用,有科学边界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评估显示,符合规定剂量的防腐剂(如山梨酸钾)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印证了"剂量决定毒性"原则。我国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禁超范围、超量使用防腐剂,违规企业将面临罚款、吊销许可证等严厉处罚。
特殊群体需特别注意:孕妇、婴幼儿应谨慎选择含亚硝酸盐的肉制品,因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具有潜在危害的亚硝胺。
家庭场景的保鲜实践方案
厨房保鲜可采用多种方法:自制酱料时用高温灭菌后密封保存;按"熟食冷藏不超过7天、冷冻不超过3个月"原则设计冰箱分区;烹饪时加入大蒜、洋葱等天然抑菌食材。
外出就餐时,建议用"三看一闻"法鉴别食品:看色泽、质地、霉菌,闻是否有异味。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
要树立"保质期长短≠食品健康度"的理性认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破除防腐剂焦虑,结合需求选择食品并做好储存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享受饮食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