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北方提前高温来袭,建议建立‘三级防护机制’应对!

作者:张熙
2025-05-14 10:05:01阅读时长3分钟1108字
北方提前高温来袭,建议建立‘三级防护机制’应对!
保健科中暑高温脱水心血管疾病紫外线伤害三级防护机制高温防护健康风险防暑降温急救技能防晒电解质失衡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室内外温差控制

内容摘要

北方提前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建议建立三级防护机制应对。中暑、脱水、心血管疾病和紫外线伤害是主要健康风险,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

近期,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及陕西关中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济南、郑州、石家庄等地气温突破35℃,部分区域甚至可能达到40℃以上。据气象部门消息,此次高温提前近两个月,创北方省会城市最早高温纪录。权威数据显示,此次高温天气突发性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中暑风险:谁是高危人群,中暑了咋急救?

高温会让人体散热受阻,容易引发中暑。轻度中暑会有头晕、恶心等症状,重度中暑可能导致昏迷。老年人、儿童、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是高危人群。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且常伴有基础疾病,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风险倍增。

为预防中暑,要遵循"三避原则",即避高温时段、避强日照、避高强度劳作,用人单位也应调整作业时间。中暑急救需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进行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补充电解质水,同时及时送医。

脱水与电解质失衡:补水喝啥才科学?

高温下人体出汗增多,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流失,会引发乏力、肌肉痉挛。脱水危害具有渐进性特征,从轻度口渴可能发展为肾功能损伤。过量饮用纯净水会稀释体内电解质浓度,反而加剧健康风险。

建议采用"主动补水法",每小时饮用150-200ml含电解质饮料或淡盐水。适宜选择椰子水、低糖运动饮料等,需避免酒精饮品和过冷饮料刺激消化道。

心血管疾病:高温咋诱发,如何防护?

高温会使外周血管扩张、心率代偿性加快,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群风险显著升高。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心血管病例接诊量增加约5%。

建议采用"室内外温差控制法",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避免空调直吹引发血管痉挛。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紫外线伤害:防晒误区大揭秘!

强紫外线可导致日光性皮炎、皮肤光老化,长期暴露会使黑色素瘤风险增加3-5倍。常见误区包括认为阴天无需防晒、单纯依赖防晒霜忽略物理防护等。

推荐"ABC防晒原则":Avoid(避开强紫外线时段)、Block(使用SPF30+/PA+++以上防晒霜)、Cover(穿戴宽檐帽+UV400太阳镜+防晒衣)。室外活动每2小时补涂防晒霜,出汗或擦拭后需及时补充。

心理健康:高温下情绪咋调节?

高温环境会使大脑杏仁核活跃度增加30%,易引发烦躁、失眠等情绪障碍。持续热暴露可能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使皮质醇浓度升高26%-38%,加剧焦虑症状。

建议采用"环境-生理双调节法":保持环境温度在26℃左右,配合呼吸训练(4-7-8呼吸法)和渐进式肌肉放松。午间可使用冷敷贴降低颈部温度,傍晚适当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

此次高温事件具有早发、强度高的特征,建议公众建立"三级防护机制":关注气象预警调整行程,准备防暑降温物资,学习急救技能。用人单位需落实高温津贴制度,设置带空调的临时休息区,实行轮岗作业模式。通过多方协同防控,可实现健康风险的科学管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多方携手!让主动学习与政策保障为户外安全护航!
建议启用微信QQ地震预警,做好防震准备护健康!
以姜昭鹏事件为鉴,快行动起来学习急救技能!
公众学急救技能,教育强化课程,政府完善保障!
北京极端天气来袭,这些防护建议快码住!
山东养老试住周成效显著,建议其他地区借鉴推广!
建议!家长应提升儿童野外活动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
三胞胎家庭面临高危妊娠、经济等难题咋应对?
预防密闭空间被困风险,这些安全建议你得知道!
建议查询地震烈度区划,学习避险知识并参与演练!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