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州40岁的张女士(化名)因擅自掰开硝苯地平控释片服用,导致血压骤降,险些丢了性命。当时张女士患有高血压,日常需服用降压药,可最近血压不稳,她以为是药量不足,就自行增加药量,还用牙咬碎降压药服下大半片。半小时内,她两眼发黑、冷汗直流,瘫倒在沙发上,血压几乎测不出,家人紧急送医才避免悲剧发生。权威媒体都对此类不当用药行为发出警示,这一事件典型且受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出公众对特殊剂型药物认知不足的普遍问题。
控释、缓释、肠溶等药物剂型,掰开服用风险知多少?
- 控释药危害大: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例,它采用了缓释膜、渗透泵系统等控释技术,能维持药物恒定释放以保障疗效。一旦掰开,药效瞬间释放,会导致血压过度下降。像格列吡嗪控释片等其他控释药也有类似风险。
- 缓释药剂量易失控:与控释药不同,缓释药有“双相释放”特性,如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掰开后药芯结构被破坏,初期药物会过量释放引发中毒,后期药效又会不足。
- 肠溶制剂易失效且刺激大:红霉素肠溶片有肠溶包衣,能在胃酸中保护药物。掰开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可能引发胃溃疡,还会导致药效丧失。胰酶肠溶片掰开服用也会对消化道产生化学刺激。
- 包衣片易物理性失效:包衣层有防潮、遮味及保护药物成分的功能。含锌/铁元素的包衣片碾碎后遇水潮解失效,苦味成分还会刺激口腔黏膜。
- 化疗/靶向药毒性暴露危险大:这类药物毒性高,以紫杉醇缓释剂型为例,掰开后药物非靶向释放,可能引发全身毒性反应,危及生命。
公众用药误区大揭秘,你中了几个?
- 剂量调节误区多:张女士“自行增减药量”的做法很典型,很多患者存在“药效与剂量成正比”的认知偏差。中国药学会2023年用药调查显示,37%的高血压患者曾擅自调整控释药用量。
- 剂型辨识困难重重:控释片外观光滑均质,缓释片虽有刻痕但需整片吞服,肠溶片有特殊包衣。患者缺乏专业指导,常误判可掰开服用的片剂类型。
- 急救场景处置有盲区:突发吞咽困难等紧急情况,不能自行破坏药物结构,可通过药剂师指导选择注射剂、液体剂型等替代。美国FDA指南强调“紧急情况仍需遵循剂型限制原则”。
科学用药指南来啦,轻松应对用药难题!
- 药物识别三步骤:日常用药可按以下步骤检查,一是核对药品说明书“用法”栏中的“整片吞服”提示;二是观察药片表面是否标注“SR(缓释)”“CR(控释)”“EC(肠溶)”标识;三是咨询药师确认剂型特性。
- 特殊人群用药预案:老年人、儿童等吞咽困难群体,可提前与医生协商选择胶囊剂、分散片等可溶解剂型,普通片剂可使用药片切割器,但要规范操作。
- 家庭药箱管理规范:建立“用药备忘录”,记录每种药物的剂型特征及禁忌事项。使用带剂型分类标签的药品收纳盒,通过视觉管理降低误服风险。 张女士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殊剂型药物的精密设计关乎患者安全。大家要建立“药物剂型即治疗方案组成部分”的科学认知,用药前遵循“是否可掰、是否需嚼、是否遵医嘱”的“三思原则”。国家药监局2025年新修订的《药品说明书规范》为我们提供了用药指导,希望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将健康风险管控融入日常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