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杨浦区“SUYAN”门店的低价纹眉消费陷阱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市民麦女士看到微信朋友圈“239元素颜眉”的广告,支付9元定金后到店,却在美容师的连环推销下,最终花5000元完成包含纹美瞳线、唇线的套餐。记者暗访时,也遭遇“特惠项目已结束”的话术,被诱导升级高价服务,操作中还被强制推销祛斑等附加项目。媒体报道显示,类似案例频发,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低价纹绣藏猫腻,消费健康双堪忧
消费陷阱有三层结构。一是价格误导,“239元特惠”吸引流量,到店却被告知“活动结束”,消费者心理落差大。二是连环推销,贬低原项目,夸大升级项目优势,制造焦虑。三是捆绑消费,将纹美瞳线、唇线等非必要项目打包,利用消费者对操作流程不熟悉施压。 从健康隐患来看,感染风险大。若器械仅用酒精擦拭,未高温高压灭菌,易引发结膜炎、睑缘炎,严重可致角膜溃疡。操作损伤方面,美瞳线纹在睫毛根部,针头过深会损伤毛囊,造成永久性睫毛脱落。过敏反应也不容忽视,劣质纹绣颜料含重金属,易引发眼周皮炎或全身性过敏。纹绣行业还存在监管漏洞,纹绣服务法律界定模糊,部分机构以“生活美容”规避医疗资质审查,社交媒体广告审核不严,消费者对“医美与生活美”界限认知不足。
应对纹绣陷阱,这些攻略请收好
消费者可从四方面防范。一是资质核查,要求机构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操作人员《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确认纹美瞳线属“医疗美容项目”。二是合同规范,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价格、退费条款,拒绝口头承诺。三是消毒监督,现场观察器械是否一次性使用或经压力蒸汽灭菌。四是维权证据保留,保存广告截图、支付记录、操作前后照片,可向卫健委、市场监管局或12315举报。 行业也需规范,建立纹绣服务分级管理制度,区分“医疗级”与“生活级”项目,推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制公示操作人员资质,平台对低价引流广告进行关键词审查,下架虚假宣传内容。若术后48小时内出现红肿、流脓等感染症状,立即用生理盐水清洁并就医;发现睫毛异常脱落或视力模糊,进行眼科专科检查;对颜料过敏者,携带产品样本至皮肤科进行斑贴试验。
眼周纹绣要谨慎,替代方案有妙招
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纹美瞳线属“一级美容外科项目”,需由具备资质医师在医疗机构操作。与普通纹眉相比,其操作部位更接近泪腺、睑板腺,感染扩散风险提升3 - 5倍。 眼周皮肤薄(<0.5mm)人群、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者应避免纹美瞳线。术后1个月避免揉眼、使用防水化妆品,3 - 5年警惕色素沉着导致的慢性炎症。不想冒险纹美瞳线,可通过眼妆技巧如眼线液笔、眼影晕染实现类似效果,成本低且可逆;追求永久性效果者,可选择激光微创睫毛加密术,由整形外科医生评估后实施。 本次事件暴露了低价营销与医疗美容交叉领域的监管盲区,消费者、行业、政府需形成合力。大家要树立“眼周美容=医疗行为”的认知,拒绝盲目跟风,保障健康安全。若遭遇消费欺诈,可通过法律途径主张三倍赔偿,推动行业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