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亳州曝光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养生茶包掺假事件。据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以9.9元的低价售卖养生茶包,然而这些茶包中竟掺入了土、木渣,甚至是路边的树叶,完全失去了养生功效。生产厂家更是直言"低价就是造假"。当记者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网店进行查处时,亳州市薛阁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态度模糊,仅表示"会进一步沟通",这暴露出低价伪劣产品泛滥的行业乱象,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还扰乱了市场秩序。
养生茶包掺假,健康风险知多少?
掺假茶包带来的健康风险是多维度的。一方面,掺入的泥土可能含有铅、镉等重金属,若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对肝肾造成严重损伤。若这些泥土来自污染土壤或农药喷洒区域,残留的化学物质还可能诱发消化道炎症,甚至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含铅等重金属的物质,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造成损害。
另一方面,木渣纤维难以消化,长期饮用掺有木渣的茶包可能划伤食道或肠道黏膜,引发炎症或溃疡。而部分商家使用的未经处理的植物碎屑,如路边树叶,可能携带细菌或寄生虫,增加感染风险。此外,掺假茶包失去了传统养生成分,如菊花、枸杞等,不仅无法实现"清肝明目"等宣传功效,长期误用还可能导致营养失衡。
利益链与监管困境:掺假茶包为何横行?
商家逐利是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掺假,商家大幅降低了原料成本,比如用土替代珍贵药材。有商家透露,单批次生产就能获利20万以上。他们采用"挣一波钱就关店"的短期策略,利用电商平台的流动性来规避长期监管。
监管方面存在执行困境。市场监管部门对线上店铺的查处效率较低,涉事的薛阁市场监管所未明确执法计划,这反映出基层执法资源可能不足,或对低价伪劣产品的重视程度不够。
消费者的认知误区也为掺假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部分消费者盲目追求低价,忽视对产品资质的审核,使得劣质茶包有了可乘之机。
多方协作,守护健康消费市场
消费者要提高警惕。选购时需查看SC生产许可证、产品成分表及第三方检测报告,避免购买无明确产地或资质的低价商品。建议通过正规商超或品牌旗舰店购买,选择标注具体原料配比与功效的正规茶包。发现掺假产品应立即通过12315平台举报,并留存购物凭证。
监管层面需加强力度。建议加强对低价保健食品的抽检频率,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企业实施高额罚款或吊销执照。推动电商平台落实"实名认证+动态巡查"机制,对短期运营店铺进行风险预警。同时开展针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地下掺假作坊。
行业自律至关重要。行业协会应推动制定养生茶包生产标准,明确原料来源、添加剂比例等细则。鼓励企业公开生产线视频或第三方检测数据,增强消费者信任。
该事件暴露出低价伪劣健康产品的社会危害及监管短板,消费者需提升健康消费意识,监管部门要强化执法力度,推动行业规范化,多方协作守护健康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