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60个世界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在昨天由市卫生局、市健康教育所等主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包括上海、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抗生素在药物总用量中占30%—40%,远远大于其他各类药物;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比例仅在10%左右。
“即使如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欧美国家10%的比例中,仍有一半是不必要的。”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杜文民博士说,“可见,我国抗生素和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占所有药品的1/3以上,抗菌药物综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我国每年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需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的患者为55万—263.4万人次;门诊中重度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为473.8万人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约15万人死亡。每年用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费用为29.1亿—139.3亿元,导致社会生产力损失3.4亿-16.2亿元。
上海市近五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2010年,总不良反应报告97338例,死亡625例。其中抗菌药物22964例,占23.59%,死亡87例。
“不仅如此,上海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已经蔓延到儿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教授介绍,现在的孩子只要一感冒发热,就会接受静脉输液。其实,发热是机体增强对抗病毒能力的过程,如果采用“强压”方法治疗,只会使孩子的机体太过依赖外界的药物力量,免疫系统无从经受“锻炼”而日渐薄弱。
专家建议,市民对抗生素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三不”即不要自行购买抗生素,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不要随便停药;“三问”即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即便有细菌感染现在需不需要吃抗生素,要问一下抗生素怎么吃,一天吃多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把方法和用量用准。
${FDPageBreak}
相关链接
使用抗生素的7个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对病毒引发的炎症用抗生素,可能压抑有益菌群,造成抵抗力下降。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一旦明确致病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
误区4:新的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
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误区5:用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误区7:一旦有效就停药
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一有效就停药,可能因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