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病患和医生之间在医疗专业知识上的不对等关系,病友协会在协助病患获取健康素养技能,提升病友对复杂错综的医药资讯和决策过程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从而减低医疗纠纷,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正如台湾乳癌病友协会秘书长林葳婕表示,“经由多年经验的累积,我认为病友在管理、战胜疾病的过程必须具备一个信念:我(即病友)必须参与疾病的治疗;这意味著我必须具备参与治疗过程牵涉的决策选择的能力。病患拥有参与的能力才能降低医疗纠纷。”
近期医患关系这个话题广受政府及公众的关注。据法制日报报导,卫生部副部长尹立表示,基于种种因素,扰乱医疗秩序的“医闹”事件和由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据粗略统计,每年发生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因医疗纠纷引发的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事件多达上万起。卫生部副部长尹立指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众多,包括一些涉及医疗经济和资源分佈情况的因素。然而医生和病患在医疗知识的不对等关系更是挑战了原本在医患关系里就脆弱的信任感。针对病患处於医疗知识弱势地位的情况,一味地提供给病患更多的医疗资讯并不一定能加强病患的健康知识,关键在于如何帮助病患提升及加强自身的健康素养技能的教育资源。
健康素养的教育内容有别于传统健康教育。如果传统健康教育是“教条式”的教育方法,健康素养的教育方式提倡提升病患对健康知识的获取、辨别、和使用能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介绍,健康素养包括“辅助个人获取、了解、并正确使用健康资讯的认知和社会技能。” 这些教育资源,包括具有组织这些教育资源能力的机构和机制,对目前国内积极推动病患採取“科学就诊”,提高病患对医院及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方针尤其重要。
台湾乳癌病友协会恰恰在医生和病患当中提供了提升病患“健康素质”技能的功能。该协会通过各项活动,引导病友成为“有智慧的病人”,赋权病人有能力为自己健康把关,提升病人与医生平等对话的能力,进而转变医生对病友的刻板印象。针对提升病人参与诊疗过程中“参与角色”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方面,该协会培训病患解读病理报告,增加病患与医生平等对话的能力,病患不再觉得是处于被动接受“宰制”的另一个癌症患者。
于医生和医疗机构而言,病患的知识无疑减低医生或医疗机构需要投入的“教育”资源,而更能更全心全意、“放心”地著重于专业治疗工作。根据一项于2008年发表,由美国麻州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科学学院主持访问全球225位肿瘤领域的顶尖医学专家的研究显示,亚太地区肿瘤医学权威专家认为“加强提供病患教育和护理服务的护理专业人才”是乳癌防治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在医疗资源的调配尚需调整的情况下,类似台湾乳癌病友协会这样的机构,是促进病患提升自身健康素质的一个参考运作机制。如果医疗资讯的不平等是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拉近弥补双方知识鸿沟的工作势必能为医患关系引导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以“健康素养”思维策划的病患教育模式符合目前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模式的趋势,有助于病患体验较高的治疗参与角色。根据美国一项针对糖尿病患的研究,通过提升病患在疾病管理过程自主决策的表现,病患在疾病管理成果的收获优于“传教”式的“教条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医疗成本也相对减低(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减低)。
据悉,台湾乳癌病友协会近期应邀前往山东,与当地医疗机构分享病友组织如何发挥降低医疗纠纷的功能,包括赋权病患,转换病患对自己在疾病治疗过程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的参与人,勇于为自己的健康担当责任,成为自己健康的把关人。其中,病友组织提供了病患成为自己健康把关人所需的技能资源,包括看懂病理报告,理解治疗方案选择,管理自身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提供的“配合”。
提倡健康素养已经是中国卫生部积极实施的医改计划之一。于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并发布“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及启动各地的“公民健康素养”试点项目。 在医疗市场中各个权威--医生、医院、医药厂商--的公信度饱受公众质疑的环境里,一个独立的病友会可以代表病患,为医疗环境提供一个促进信任,结合各方组建互助、合作模式并为病患争取到更多利益的机制。海峡两岸之间的病友会已经积极的开始建构交流桥梁。这座桥梁需要更广大的社会支持来为两岸病患创造更优良的医疗效果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