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就漏尿,咳嗽也漏尿,下山漏尿,从凳子上猛站起来也漏尿,甚至一走路就漏尿……这些现象,可出现在不同人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同一人身上。在“世界尿失禁周”中,专家指出,在45岁已育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达40%,老年妇女的发病率更是高达70%,但与高发病率相比,尿失禁就诊率不到25%。
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老年妇女的发病率高达70%
36岁的公司会计张女士讲述了自己的尴尬情况。张女士说,生完宝宝上班之后,她发现自己有尿频、尿急的症状,情况还越来越严重,“有一次和同事开玩笑,笑得大了一点,居然漏尿了,简直太恐怖了”。更让张女士难以启齿的是,由于出现上述症状,她每天都要强迫自己去无数次厕所,乘公交车之前、睡觉之前,即使很多时候没有尿意,“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尿失禁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继糖尿病、高血压、肿瘤、骨质疏松之后的第五大疾病。而在4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其中老年女性的发病率高达70%。北京协和医院曾在全国六个地区调查了19024名20~90岁女性后,发现有30.9%的人患有尿失禁,在45岁已育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达40%,老年妇女的发病率更是高达70%。一半成年女性受尿失禁困扰,老年女性的发病率更是高达70%。其中,广东45岁以上已生育妇女尿失禁患病率预计达到45%左右。相比城市女性,农村的尿失禁患病率相对较低。
“早前一项针对广东的调查显示,45岁以上已生育女性尿失禁的发生率达到了45%左右,基本和国外数据持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梁月有介绍,“有证据支持,大城市尿失禁发生率会比普通城市,特别是农村高出很多。”他解释,这主要是大城市女性工作压力大、运动少,而相比而言,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女性在劳作过程中会加强肌肉的锻炼,从而减少发病。
每天“跑厕所”多于八次 需警惕急迫性尿失禁
除了咳嗽、打喷嚏、大笑、干活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频、尿急、夜尿等症状也属于尿失禁。苏大附二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薛波新表示,很多患者对尿失禁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这是年龄增大的正常现象,也有患者觉得难以启齿不愿到医院就诊。事实上,长期尿失禁会导致泌尿系统严重病变,如引发盆腔炎、膀胱炎、阴道炎、性生活障碍、膀胱癌及尿毒症等。
与此同时,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耀光指出,每天“跑厕所”多于八次的人,需警惕急迫性尿失禁。当前,我国约有百万患者正遭受着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等排尿障碍的困扰,而且还让病情严重的患者羞于走向社会,因而被称为“社交癌”。据张耀光介绍,急迫性尿失禁也称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是尿失禁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该病是由于主管排尿的神经不能准确向有关组织送达“开”与“关”的信号,导致无法控制排尿时间、有效排空膀胱等问题。
“但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患者就医率却非常低。”张耀光指出,其实,排尿频率与喝水量、天气冷热、出汗多少、有无服用利尿剂、有无糖尿病等有关。若每天正常喝水1500CC―2000CC,正常小便间隔应在两小时以上。如果出现日间排尿≥8次,每次排尿量<200ml,夜间排尿≥2次的人就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尿失禁就诊率不到25% 吃药手术可治疗
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病的就诊率不到25%。
“尿失禁的认知度很低,认为这个不是病,觉得人老了就会漏尿;有的病人尿失禁十多年了,一直熬着,不知道这是可以治的。”张晓薇说。而梁月友就向记者坦言自己曾被患者骂过:“连女性正常的漏尿现象都不懂,什么医生!”
张晓薇指出,尿失禁病人,首选盆底功能锻炼,做收放肛门的训练。但是,这个动作容易做,却不容易做对。因此,最好到医院借助专业机器练习。经常做功能训练能提高盆底的张力,加强尿道吊床的张力。很多病人通过盆底功能训练无法解决尿失禁问题,也可以服用一些尿失禁药物或激素,但服药限制多、副作用多,例如高血压病人就不能服用这些尿失禁药物,而口服外用激素都对尿失禁的改善不大。“中重度尿失禁、做盆底功能锻炼仍无法奏效的病人,应采取手术治疗。”张晓薇说。
薛波新表示,症状较重的尿失禁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而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行为治疗的方式,训练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加强其控尿能力。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开朗的心情,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甜食、茶、咖啡、酒精性饮料的摄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