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本月底,上海将实现120急救呼救一站式受理服务,即在目前静安、黄浦、长宁、徐汇等8个中心城区已建“120”统一呼叫平台的基础上,将青浦、松江、崇明等9个郊区县的120呼叫线路也全部接入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由市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中心统一进行受理。
有关领导深入市医疗急救中心一线进行调研中发现,随着城市老龄化加剧及各类急救用车量增加,全市未建有统一的“120”调度平台的现状,已严重制约并影响了急救医疗资源的高效灵敏。为更好地清除区县边界盲点、盲区,整合全市急救服务信息系统,此次,在市卫生计生委全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市医疗急救中心制定了全市“120”调度系统联网方案,完成了通信链路的调试,并于8月中旬在松江、青浦急救中心先期进行联网试点运行,9月底将实现全市“120”来电统一受理。
针对出院、转院等非急救用车比例逐年提升的情况(全市转院及出院病人的急救车服务量占比已从2005年的34.75%增加到2011年的43.04%),本市拟推出实施“分类救护”模式,即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将急救业务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或其他原因离院)和转运(院间转运)等三类,并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其中,对康复出院的救护车不再配备急救医生,而是由经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现场急救经验的驾驶员和担架员担任,同时招录护士配备于转运车,期望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分类,调整急救人力资源配置,以确保极其有限的急救医师资源真正用于急救病人的基本急救医疗服务。下一步,市医疗急救中心还将对康复出院病人试点实行非急救预约制服务模式。
由于急救医师的收入待遇普遍不高,职业发展空间局限,造成本市急救医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缺口也较大。据调查,2009-2012年,全市急救系统录用医生311名,离职234人。今年本市10个委办局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并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承担招录、培养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三年制专业专科培养任务。该专业从今年开始招生,计划为70名,按照“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按需培养”的原则,目前已完成招录69名。
据卫生部门统计,“十一五”以来,本市急救站点从原来的58个增加至116个,平均每2个街道(乡镇)就拥有一个急救站点;救护车从原来的240辆增加至616辆,平均每4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略高于5万人一辆的国家标准。(稿件来源:《东方早报》)
延伸阅读
120无车可派达40分钟 院前急救凸显人才奇缺
近日,上海一网友发布微博称,其外公突然发病,家人拨打120叫救护车。但因120调度不过来,等了40多分钟后才赶到,但老人已离世。
微博发布后立刻引发热议。120急救中心值班人员解释,救护车晚到是因为遭遇叫车高峰。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上海医疗急救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市医疗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上海城市人口发展和老龄化程度加速,院前急救业务量每年以10%—15%递增。至2012年5月,上海拥有急救分站115个,市区范围内37个,各郊县范围78个。救护车603辆,市区279辆,郊县324辆,达每万人口拥有0.25辆救护车。其中,中心城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分钟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分钟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要增强急救能力,必须同步提高急救医生数量。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环境艰苦、风险大,目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短缺已成为最大软肋。截至2012年6月,上海急救从业者2275人,一线急救医院仅617人,岗位缺口率达38.3%。
据介绍,为解决这个难题,从今年秋季起,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定向招收第一批三年制的临床医学(院前急救)学生,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