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主要功能是用来补充人们从食物中难以获得、同时又是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以促进人体健康。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不少红极一时的保健品创下了销售神话。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加渴望进一步提升健康品质。
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保健品,老年人成为最易被骗人群。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视能在休克时救命、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王大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购置了保健产品。
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偏爱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但记者仔细看了看这些所谓的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王大妈怎么都不相信,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留下的除了一身的病痛,沉重的外债。
王大妈在健康产品上投资40多万元,还从亲戚那里借了几十万。但这些让她只留下了一身病痛和沉重的外债。在采访时,记者说,您别再相信了,这是都是骗人的,而王大妈却深陷其中。
骗子都采用了哪些骗术?总结起来有四大招:
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
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兴。
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
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
老人为何偏爱保健品?
一是“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这是很多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认识。然而近年来各地老人深陷保健品迷局的例子层出不穷。
二是老年人的健康没有找到合理治疗。理论上说,老年保健应该是两个部分,基础的由卫生部门兜底,高级的由市场服务来调节。然而,在新医改等未能有效解决好老年保健需求的背景下,老年保健几乎一股脑地被推向了起步中的保健市场。一句话,医卫部门没能解决好的事情,保健品却在操心,出问题在所难免。
最后,还有子女们的问题。老人偏爱保健品,是因为保健品营销人员比子女 “贴心”。一些保健品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秘密武器便是“温情推销”。尤其是空巢老人,儿女常年在外,对“贴心关怀”毫无免疫力。尽管常回家看看的理念已经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在二元结构的现实面前,天伦之乐、天年之养,恐怕比高价保健品更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