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6日是第三个中国房颤日,主题是:“关注房颤,远离卒中”,旨在让公众关注房颤卒中的危险和抗凝的重要性。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吴书林教授介绍,房颤(心房颤动)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并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世界心脏联盟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目前除了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外,又出现了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选择。
抗凝治疗在我国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使用率很低
据统计,在中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1],患病人数已达数百万,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与无房颤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高出近5倍[2],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有效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
遗憾的是,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当前全球房颤卒中高危人群口服抗凝药的应用率为34.4%,而中国仅为13.5%[3],而且当前的抗凝治疗也不规范。
阿司匹林是当前最为广泛用于抗凝的药物[4],但胡大一教授指出,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房颤卒中预防的效果很有限。经典的传统抗凝药华法林虽然抗凝效果明显,但使用麻烦,导致使用率低。
抗凝治疗需实现获益和风险的最佳平衡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均已在我国上市。这些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但也有国内外专家就某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表示担忧[5]。
对三种NOAC进行的间接比较分析的结果均表明,阿哌沙班在降低房颤患者出血发生率方面表现更优,而且与阿司匹林相比,它可显著降低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新型口服抗凝药。
胡大一教授和吴书林教授指出,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方便、安全和有效预防房颤导致的卒中,但提高公众对房颤相关性卒中的预防意识和建立主动为房颤患者提供卒中预防指导和服务的体制、技术和团队一样是疾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我国已在迅速发展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服务为核心的心脏预防与康复事业,打造包括心血管疾病管理/服务/关爱为一体的的心血管健康“4S”店。我们呼吁,全国的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团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把房颤患者列入服务与关爱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