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皮肤科接诊不少因使用止汗剂等产品出现皮肤过敏的患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医师胡葵葵表示,出汗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不仅能调节体温,而且能排出部分代谢废物,若过量使用止汗剂,刻意控制出汗,不仅可能刺激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也不利于身体散热和代谢废物的排泄。针对需要“止汗”来避免尴尬的人群,如腋臭、多汗症患者,使用前建议先做皮肤测试。此外,解决腋下多汗和腋臭也不是只有止汗剂,还可以试试其他办法。
为什么会出现腋窝处的多汗症呢?胡葵葵解释,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是有汗腺的,腋窝处也有,腋窝处的汗腺可分为外泌汗腺(因体积较小,亦称小汗腺)和顶泌汗腺(因体积较大,亦称大汗腺),近年来还发现存在有第三种汗腺,形态介于两者之间,但功能却仍不明确。外泌汗腺位于真皮内,主要受胆碱能神经分泌乙酰胆碱递质支配,分泌物以水为主。据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年轻人中多汗症的发病率可达0.51%-1%。
多汗症发病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
如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疟疾、结核等)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多汗的情况就能得到解决。
二、精神性出汗
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内服一些镇静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具有暂时性的效果,但有口干等副作用。
三、味觉性出汗
属于另一种生理现象,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引起的多汗,这种情况一般不必进行治疗,只须忌口。
治疗多汗症有哪些误区?
1、内服药物治疗手汗可引起严重干渴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内服药号称能治疗多汗症,也有一些称能通过中药的调理来治疗多汗症。
事实上,内服药多用于治疗原发性多汗症,包括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可以说内服药多数用来调理多汗症,无法从根本上治愈,所以多汗症内服药逐渐趋向淘汰。
2、外擦止汗剂效果维持时间短暂
常见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其中市面上常见的一种止汗剂叫做乌洛托品溶液,对局部抑制汗液有一定的效果。
长期使用止汗剂,人体容易对其产生耐药性,更有甚者会出现不良状况,导致湿疹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也有人会出现过敏反应。由于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所以一些专家也不建议使用止汗剂。
3、电离疗法 仅1-2次治疗后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无效
多汗症患者也会采用物理疗法,常听说的是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指的是电解水离子,据悉,这种物理止汗法是用直流电将自来水电解过之后,带正极和负极的粒子在皮肤的角质层,与细胞发生化学作用,在汗腺口构成堵塞,减少汗腺分泌,达到临时止汗的效果。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效果显著,但是慢慢地用下去,电压加得再大也没有什么效果了。其实,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多适用于局部(掌跖、腋窝)外用治疗失败的患者,该疗法可保证短时的干爽,长时间使用,人体的耐受度提高后就会慢慢失去效果,也不能达到治愈多汗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