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北京市又出现一例一犬咬伤多人事件。截至目前,今年狂犬病已经死亡8人,伤了77人。据了解,本月18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接到一起一流浪犬连续咬伤23人事件的报告。该事件发生在朝阳区,伤者为14名男性和9名女性;年龄最大71岁,最小22月龄;6人咬伤头面部,10人咬伤上肢,5人咬伤躯干,其余2人咬伤下肢。所有伤者均为被同一流浪犬只主动攻击。所有伤者都在咬伤当天就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接受了暴露后处置,接种狂犬病疫苗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今年1月1日至8月20日,本市共报告了狂犬病例8例(去年同期3例)。病例分布在7个区县,延庆、通州、平谷、丰台、海淀、门头沟各报告1例,朝阳报告2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月份1例,6月份3例,7月份2例,8月份2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8天内死亡。
而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报告一犬伤多人事件10起,总计致伤77人。事件分布在6个区,分别为通州、怀柔、石景山各报告1起,海淀、朝阳各报告2起,房山3起。10起事件全部由流浪犬造成;每起致伤人数从3人至23人不等。致伤者全部在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处理伤口、接种疫苗,目前无发病报告。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恐水: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者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因此,患者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也无法下咽,满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乱喷吐。由于声带痉挛,故吐字不清,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怕风:怕风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都可导致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咽肌痉挛:咽肌痉挛发作使患者极度痛苦,不仅无法饮水和进食,而且常伴有辅助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甚或全身进入疼痛性抽搐状态,每次发作后患者仍烦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脱水现象。
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升高达38℃以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极少有侵人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症状。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天。
如何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病人的病死率极高,几乎接近100%。因此预防工作尤其重要,主要包括:
控制传染源切实做好对动物的管理,最好不要养犬。对被允许豢养的犬、猫要定期进行疫苗注射,注射后登记、挂牌,不得随意放养。野犬及无牌的家犬则应捕杀。教育儿童不要接近或抚摸动物,在动物园也不要靠近或挑逗笼中的狐狸、狼等,以防意外。
防预注射人被病兽咬伤后,要在被咬的当天接受预防注射,注射要足量、全疗程。接受预防注射后的人群发病率只有未接种者的1%。现在主张,凡被犬、猫、狼等咬、抓或舔后,为避免发病,保证安全,都要接受预防注射。对从事某些职业者,如兽医、猎手、医师、实验人员、动物饲养员以及流行地区的儿童等高危人群,均应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每周1次,共3次。一旦被动物咬伤后,立即强化注射疫苗2次,间隔7~10天。
被咬后要怎么办?
咬伤后的处理包括伤口处理及疫苗和抗血清注射,处理得越早、越彻底,预防效果就越好。伤口处理前面已经谈到。此外,咬伤后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可防止发玻小儿一旦被病兽咬伤、抓伤或舔吮,或虽无明显伤痕,但与病兽或可疑病兽有密切接触,都应尽早注射疫苗。目前,我国生产的组织培养疫苗,为地鼠肾组织培养疫苗,此种疫苗注射后抗体出现早,效果好,而且安全,副作用少。注射方法为:咬伤当日(0天)、第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次,每次1毫升。或第0、3、6、9、12天各1针,共5针;也有0、3、6、9、12、15、21天共7针;或0~9天连续10针等方法。少数人注射3~5针时,身上出现皮疹或荨麻疹,也有局部红肿、硬结,或有全身瘙痒性皮疹、风团等,属于过敏,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免疫血清是指干燥精制抗狂犬病血清,为马血清制剂,能中和病人体液中的游离狂犬病毒。对头、面部咬伤或伤情特别严重者,咬伤后3日内肌肉注射免疫血清,1次40单位/公斤体重。注射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要经脱敏注射)。也可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20个单位/公斤体重)。
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都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同时进行全程疫苗接种,并在第60、90天各加强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