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佛山新增两例登革热病例

家庭医生在线 2015/9/2 1:01:23

据媒体报道,8月24日~27日,佛山新增两例登革热病例。据悉,此次登革热病毒与以往有所不同,经检测分别为登革病毒Ⅲ型和Ⅳ型。在破坏性上,而上述两种病毒较登革病毒Ⅰ型易引起更重的发病症状。据介绍,其中Ⅳ型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经隔离治疗已经痊愈出院;Ⅲ型的本地登革热病例,经过抢救后已有所好转,目前仍在接受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当下即将进入登革热高发期,防控登革热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醒广大市民,前往登革热高发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时,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要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勤清积水灭蚊虫,预防登革热。回国后如果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登革热是怎么回事?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一种威胁人们健康的病毒性虫媒病。登革热自从被发现以来,曾经叫过许多名字。1779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首先出现了一种有关关节疼痛和发热的疾病,医学专家称之为“关节热”。1789年专家总结了登革热的临床特征,即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皮疹,故又称之为“断骨热”。

“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它形象地描摹了患者由于感染疾病而发高烧,关节疼痛,走路时步履蹒跚、步态夸张的样子,颇似纨绔子弟走起路时的那种架势,故又称“公子热”。1869年,伦敦皇家内科学院正式将此病定名为“登革热”。登革热的死亡率一般在0.1%左右。

登革热常见症状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

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至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

如何预防登革热病?

1、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药剂消灭成蚊。

2、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

3、轻型的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责编:林宗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如何防治登革热?

目前对于登革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的关键措施。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故一旦发现病例,灭蚊、防蚊是防止登革热流行的唯一有效措施。要清除室内外积水,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使蚊子无产卵之地。同时要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外,使成蚊密度降至最低水平。另外,应用蚊帐、门窗纱网防蚊,蚊香、驱蚊器等驱蚊也能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与流行。对登革热病人要隔离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不少于5天。对可疑病人应进行医学观察,尽快作病原学检查明确。

Q:登革热能治好吗?

登革热是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可以通过蚊子感染的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发病急,高热,关节剧烈酸痛,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低等。登革热治疗没有特效的抗病毒的治疗,主要的是采用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的措施,登革热是自限性的传染病,是能够完全治愈的,预后良好。消灭伊蚊,注意增加营养,多运动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登革热病。

Q:居家应该做哪些措施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黑斑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当伊蚊叮咬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就会造成其他人感染上登革热病毒,从而染病。所以,防登革热重点在于消灭蚊子和避免被蚊子叮咬。一旦被带有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子叮咬后,人感染上登革热病毒,常常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出现内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但这些人却是重要传染源。部分病人感染登革热病毒之后,症状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这些就是轻型登革热。登革热的病死率极低,通常感染之后,一部分是轻症,一部分不发病(隐性),大部分人愈后良好,死亡病例绝大多数属于重型。蚊虫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故防蚊灭蚊是切断传染途径的最佳方法。可以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一定要清除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如家中花盆碟、花瓶、饮水机水槽等都最易滋生蚊子,而室外废弃的轮胎、花盆、容器、一次性纸杯、饭盒,这些地方容易蓄积水,而蚊子最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因此,专家提醒市民,喜欢养花种草的市民,在家里,养水生植物的花瓶要一周清洗一次,特别要冲洗植物的根部,饮水机里的水槽要及时倒水,垃圾要妥善处理,室外废弃的容器一定要倒扣放置,清除容器积水,让蚊子无处藏身。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