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海芳、李宝珠)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病人数超过54万/年,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约1500人/天因心脏性猝死离世——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因此心脏性猝死需要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另外,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大多数人没等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
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但心律失常并不受重视缺乏控制
在广州,一份针对广州市越秀区149222名居民的大型监测显示,在各种原因死亡共计821例中,8.5%死于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最大原因。据统计,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然而“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公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鉴于此,普及公众教育、加强诊断预防、推广先进疗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猝死预防知识巡讲活动启动
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分会牵头 猝死预防知识巡讲将走遍广东
为更好的提升公众对于心脏性猝死的危害的认识,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分会(一下简称“分会”)发起的“关爱心脏,预防猝死”猝死预防知识巡讲走遍广东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心律失常的自我防治意识,减少心脏猝死发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
据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向家庭医生在线介绍:巡讲活动计划由分会委员分别就近负责广东省内辖19个地级市及2个副省级市的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公众教育。公众教育可通过电台宣传、当地卫计局健教所、科协等多层面、多渠道展开,可采用印制宣教手册、讲课、咨询等多种形式普及,内容包括如何预防、怎样自诊、正确就医、快速急救等实用而易学的健康知识,以提升全社会对心律失常的认知,提高心律失常的自我防治意识,掌握病发后的急救方法,减少心脏猝死的死亡率。
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平珍教授
高压力、吸烟、肥胖 均为心脏性猝死诱因高危人群需时刻预防
心脏猝死的悲剧近年来常常发生,受害者包括演艺界名人、成功的商界精英和年轻的知识分子等。这类人往往没有自觉症状,猝死突然发生,此时生命往往无可挽回。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平珍教授向家庭医生在线解释,家庭成员中有过心脏骤停者,也是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建议主动前往医院做相关医学检查,向医生寻求帮助,防止悲剧的发生。而有心脏病发作史、心脏猝死的幸存者等人群则更是高危人群。而烟酒、肥胖、心理压力等皆为诱发心脏猝死的因素,需要极力避免。
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彭健主任
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可及时捕捉到心脏猝死的潜在风险
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通过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连续、准确的进行心脏监测,及时捕捉到心脏猝死的潜在风险,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就医时间;心律失常人群中的一个高危人群是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经历的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
患者应崇尚科学治疗勇敢不回避
据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彭健主任介绍,有部分年轻的心律失常患者,往往因为社会歧视等原因,往往隐瞒病史,拒绝治疗或者避免治疗。讳疾忌医的结果便是选择死亡,心律失常患者无论年纪老幼,都应崇尚科学治疗,勇敢不回避。一旦心律失常诊断成立,患者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多项研究表明,适应证患者尽早寻求起搏器和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等。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