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二医神经外科孙晓辉博士团队在麻醉科及导管室的大力协助下成功对一例具有高破裂风险,表现为头痛及海绵窦综合征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肿胀超过4cm)患者,实施了具有当今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血管导向装置(Pipeline)”技术治疗。患者术后头痛、海绵窦综合征消失,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如果是传统开颅手术,我可能会死吧”
来自阳山县40多岁的何女士,近几个月突然出现左侧头痛,慢慢的看东西也越来越花,一个月前眼睑开始下垂,整天头痛剧烈,几乎没有正常的生活能力。因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阳山县人民医院集团所拥有的分级诊疗模式,何女士很快就转诊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经神经外科孙晓辉博士诊断后,发现其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长了一个巨大动脉瘤,从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看血管整个肿胀有4cm,由于动脉瘤压迫刺激了神经,从而引起了相关综合征的出现。“最让人担忧的是血管壁已经非常纤薄,如不及时救治,随时有破裂的风险”,孙晓辉介绍到。
术前,因何女士痛地十分厉害,几乎已丧失正常生活能力。为此,孙晓辉博士团队紧急制定出方案,认为海绵窦区是静脉血管的回流区,开颅手术风险很大,创伤破坏大,致死致残率很高。鉴于此,孙晓辉团队决定挑战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通过植入管线栓塞装置,以降低血流冲击,并整个重新塑造动脉。但该项技术在我国于2015年准入使用,目前仅在北京和上海大中心开展,广东目前都没有开展相关手术,但考虑到何女士随时可能破裂的血管还有开颅手术的巨大风险。在跟患者和家属经过详尽细致的沟通后,孙晓辉还是决定一搏。
术中一切顺利,术后第二天何女士头痛、海绵窦综合征消失,她说到:“还好有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如果是传统开颅手术,我可能会死吧。”孙医生笑道:“确实很幸运,中国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2015年才准入使用,目前仅在北京和上海大中心开展,广州只有甚少团队和医院掌握该技术,拥有该装置。如果是早年患病,情况就真的很难说。”
巨大动脉瘤患者治疗的里程碑
孙晓辉主任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瘤直径﹥2.5cm)约占颅内动脉瘤5%左右,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是神经外科高风险疾病之一。传统开颅手术难度大,手术复杂,危险性高,并发症多。由此,血管内介入技术应运而生。
血流导向装置是基于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水平,近几年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使用血流转向支架而不闭塞载瘤动脉,能保护和重塑载瘤动脉,从而达到彻底治愈巨大动脉瘤的确切效果。
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置入材料,被用于动脉瘤治疗中病变血管的重建,其设计聚焦于将血流从动脉瘤内导向远端血管,以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血流导向装置技术使用的治疗材料不必进入动脉瘤腔内,而是将密网孔支架置于载瘤动脉,将病变血管的腔内重建后,通过瘤颈表面的新生血管内膜使血管腔内表面重新塑形。在6个月时,造影随访显示80%以上的动脉瘤能够获得完全治愈。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与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不同,血流导向装置可将血流导向与腔内血管重建作用相结合,为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加符合生理条件的治疗手段。
血流导向装置技术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可以说 血流导向装置技术满足了目前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高风险的复杂动脉瘤提供安全且有效的临床治疗,这一技术在巨大动脉瘤治疗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